
解除类型与典型场景
1.协商解除:劳资双赢的“和平分手”
法律依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即可解除合同,无需说明具体理由。
职场案例:某教育机构因校区关闭,与教师李某协商解除合同,支付3个月工资补偿。李某利用补偿金转型为自由职业者,实现职业过渡。
关键要点:
用人单位提出动议需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提出则无需补偿;
协议需明确解除时间、补偿金额等条款,避免后续争议。
2.劳动者单方解除:维权与自由的“双刃剑”
(1)预告解除:劳动者提前30天(试用期3天)书面通知即可离职。
示例二:电商运营小张因个人发展需求,提前30天提交离职申请,企业不得阻挠或扣发工资。
(2)即时解除: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时,劳动者可随时解除合同。典型情形包括:
未缴社保:某奶茶店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店员集体辞职并索赔补偿;
拖欠工资:建筑公司拖欠焊工3个月薪资,工人立即解除合同并申请仲裁追回12万元。
3.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利与风险的“天平”
(1)过错性解除:劳动者存在严重违规行为。
示例三:某物流公司快递员私自倒卖客户信息,企业依据规章制度解除合同,无需支付补偿。
(2)非过错性解除:客观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合同。
示例四:某制造厂因技术升级,原岗位焊工老李无法胜任新设备操作。企业提供培训后仍不达标,依法解除合同并支付N+1补偿。
(3)经济性裁员:企业破产、经营困难时批量裁员。
合规要点:需提前30天向工会说明、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并优先留用老员工、家庭困难者。
违法解除的“高成本陷阱”
1.程序违法:解雇流程的“致命漏洞”
案例一:广州某科技公司以“试用期不合格”辞退高管黄某,但未提供考核证据。法院判定违法解除,赔偿14万元。
2.证据不足:规章制度的“模糊地带”
案例二:公交司机甄某与乘客冲突,企业以“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解雇。因规章制度未明确该行为,仲裁支持企业,但法院最终以“社会公序良俗”认可解雇合法性。
3.赔偿标准:违法解除需支付2倍经济补偿(2N),且劳动者可要求恢复劳动关系。
企业与劳动者的“避坑指南”
1.企业的合规操作
制度明确:将“严重违纪”行为具体化(如连续旷工3天、泄露商业秘密);
程序留痕:解除前需书面通知工会、保存考核记录(如某电商公司用钉钉日志证明员工失职)。
2.劳动者的维权策略
证据固化:留存工资流水、解除通知(如某销售员通过邮件截图证明企业未足额支付薪资);
时效把握:劳动争议仲裁需在解除后1年内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