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终止​​是指因法定或约定事由出现,导致劳动关系自动结束的法律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四十四条,其核心特征在于​​非人为干预的被动终结​​,与“解除”这一主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劳动合同的终止是什么?  ​​法律依据​​:
  ​​终止情形​​:合同期满、劳动者退休/死亡、企业破产/解散等6类法定场景;
  ​​特殊保护​​:孕期、医疗期、职业病观察期等情形下,合同需顺延至相关情形消失;
  ​​禁止约定​​:企业与劳动者不得在法定情形外另行约定终止条件。
  劳动合同终止的五大典型场景与案例
  1.​​合同期满未续签:私立学校教师退休争议​​
  某私立中学教师王某(工龄15年)合同到期前2个月满60岁,学校以“退休年龄已到”终止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王某虽未办理退休手续,但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合同合法终止。
  2.​​企业破产清算:建筑工人的集体维权​​
  某建筑公司因资不抵债被法院宣告破产,与200名工人终止劳动合同。企业依法支付经济补偿,工龄5年的钢筋工李某获赔5个月工资(月均6000元)。
  3.​​医疗期顺延终止:销售主管的癌症治疗纠纷​​
  某家电企业销售主管张某确诊癌症,医疗期延长至24个月。合同原定2024年12月到期,依法顺延至2026年治疗结束。企业不得在治疗期间终止合同,否则需支付双倍赔偿金。
  4.​​违法终止:孕妇合同到期被拒续签​​
  某服装公司女员工周某怀孕期间合同到期,企业拒绝续签。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孕期女职工合同应自动顺延至哺乳期结束。法院判决企业支付违法终止赔偿金(2N)及工资差额。
  5.​​死亡导致终止:外卖骑手的工伤善后​​
  外卖平台骑手赵某送餐途中遭遇车祸身亡,其家属依法领取工亡补助金(上年度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倍)后,劳动合同因劳动者死亡自动终止。
  常见误区与法律风险
  1.​​混淆“终止”与“解除”​​
  某物流公司将快递员李某“合同到期不续签”表述为“解除劳动关系”,导致李某误以为可主张2N赔偿金。实际适用N倍经济补偿,企业节省50%成本。
  2.​​错误计算经济补偿年限​​
  某科技公司程序员刘某工龄8年3个月,企业以“8年”计算补偿。实际按8.5年折算,仲裁裁决补发0.5个月工资差额4500元。
  3.​​忽视特殊群体保护​​
  某制造企业终止工伤员工陈某的合同,未考虑其伤残等级。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五级伤残员工有权要求保留劳动关系至退休,企业被判恢复合同并补发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