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方共担:费用由企业、个人和政府共同承担,如制造业工人李某月薪1万元,企业缴纳16%(1600元),个人缴纳8%(800元);
社会统筹:基金实行省级或全国统筹,2025年已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障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制度运行的三大核心机制
1.缴费规则:工资基数的“双限调控”
基数范围:以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均工资为基准,下限60%(如某市月均工资7000元,最低按4200元缴费),上限300%(最高按21,000元缴费);
自由职业者:按20%比例自主缴费,例如自由设计师王某年收入18万元,选择按60%基数(8.4万元)年缴16,800元。
2.账户管理:个人与统筹的“双轨并行”
个人账户:缴费的8%全额计入,终身积累且可继承,如某退休教师个人账户余额12万元,按月领取1000元;
统筹账户:企业缴费部分(16%)纳入社会调剂,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
3.待遇领取:多缴多得的“终身保障”
计算公式:
基础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
个人账户养老金=参保人员退休时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本人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数
五大场景中的养老保险实践
1.制造业:流水线工人的“养老储备”
某汽车厂工人月薪6,000元,企业每月代缴960元,个人缴纳480元,连续缴费30年,退休后月领约3,200元;
未参保后果:同厂临时工张某因未参保,退休后仅能依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领不足500元。
2.数字经济:自由职业者的“灵活参保”
北京某视频博主年收入50万元,按上限基数(21,000元/月)年缴50,400元,退休后月领超1万元;
政策支持:2025年起全国推行新业态从业者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捆绑参保。
3.小微企业:合规经营的“成本优化”
某奶茶店雇佣3名员工,总薪资1.5万元/月,养老保险企业负担2,400元,可抵扣企业所得税;
违规风险:未缴费企业被查处后,需补缴费用并按日加收0.05%滞纳金。
4.跨省就业:全国统筹的“无缝衔接”
程序员陈某在深圳工作8年后跳槽至杭州,缴费年限自动累计,退休待遇按最终参保地标准计算;
转移流程:通过“掌上12333”APP线上办理账户转移,3个工作日内完成。
5.特殊群体:制度覆盖的“温情补位”
超龄劳动者:62岁保洁员王某返聘,企业仍需为其缴纳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可通过城乡居民保险补缴;
退役军人:军龄视同缴费年限,如服役5年的退伍军人李某,退休时缴费年限直接增加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