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劳动合同的后果:自始无效;部分无效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注意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可要求报酬,造成损失可要求“有过错的一方”赔偿。
无效劳动合同的后果
  劳动报酬“照付不误”:付出劳动即有权利
  即使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用人单位仍需按“同工同酬”原则支付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报酬。例如:
  ​​制造业案例​​:某新能源汽车厂与装配工签订包含“自愿放弃社保”条款的合同被判定无效后,企业仍需按每月6000元标准补发3个月工资。
  ​​直播行业案例​​:某MCN机构以“账号归属协议”掩盖劳动关系,主播离职后仍能依据直播流水记录追讨50万元分成收益。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八条明确,劳动报酬可参照本单位相同岗位标准支付,若合同约定金额合法仍可执行。
  经济补偿“逃无可逃”:过错方须担责
  因用人单位过错导致合同无效的,劳动者可主张经济补偿。典型案例:
  ​​物流行业案例​​:某快递公司要求骑手签订“工伤自负”条款,骑手交通事故受伤后,企业除支付医疗费外还需按3个月工资标准支付补偿金。
  ​​跨境用工案例​​:某自贸区企业未给外籍工程师办理工作许可,合同无效后需支付相当于6个月薪资的离职补偿。
  ​​计算标准​​:补偿金额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工伤保险“强制兜底”:免责条款成空文
  用人单位不得通过无效合同免除工伤保险责任:
  ​​建筑工地案例​​:某施工队在合同中约定“高空作业风险自担”,工人摔伤后企业仍被责令支付12万元伤残补助金。
  ​​制造业陷阱​​:某化工厂要求员工签署“职业病免责声明”,3名工人确诊尘肺病后获赔医疗费及伤残津贴合计80万元。
  ​​特殊保护​​:即使劳动者存在过错(如网页7案例中员工学历造假),工伤待遇仍不可剥夺。
  赔偿责任“雪上加霜”:实际损失全覆盖
  因合同无效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用人单位需全额赔偿:
  ​​违法解约案例​​:某科技公司以“绩效考核不合格”为由辞退员工,因合同无效被判赔偿未休年假工资及年终奖差额4.2万元。
  ​​职业发展损失​​:设计师被忽悠签订“五年不得跳槽”无效条款,离职后因竞业限制错失项目机会,获赔预期收入损失15万元。
  ​​赔偿范围​​:包括工资差额、社保补缴、培训费用、再就业损失等。
  信用惩戒“连锁反应”:企业经营遭反噬
  ​​行政处罚​​:某餐饮连锁企业因批量使用无效劳动合同,被劳动监察部门罚款23万元并公示处罚决定。
  ​​融资受限​​:某生物科技公司因三年内两次被认定合同无效,被银行列入信贷黑名单。
  ​​人才流失​​:某直播机构因“分成条款无效”事件曝光,头部主播集体跳槽导致估值缩水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