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2012修正)》,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需满足以下要件:
  ​​主体合法​​
  用人单位需具备合法资质,劳动者须年满16周岁且具备劳动能力。
  ​​制造业案例​​:某新能源汽车厂与22岁装配工签订劳动合同,因双方主体资格合法,合同自签字盖章后生效。
  ​​跨境用工案例​​:上海某科技公司聘用外籍工程师,合同附工作许可证编号并通过中英文对照条款,确保跨境用工合规性。
劳动合同的效力有哪些  ​​内容合法​​
  合同条款不得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违法条款警示​​:某物流公司约定“骑手工伤自负”,因违反《工伤保险条例》被判定无效,企业全额承担医疗费用。
  ​​意思表示真实​​
  双方需自愿达成协议,排除欺诈、胁迫等情形。
  ​​直播行业陷阱​​:某MCN机构伪造流量数据诱骗主播签约,法院以欺诈为由撤销合同并判赔违约金。
  ​​形式合法​​
  书面合同为主,电子合同需符合《电子签名法》要求。
  ​​电子合同争议​​:某跨境电商通过可信电子签约平台与设计师签约,哈希值存证确保合同有效性。
  无效劳动合同的“三大雷区”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以下情形导致合同全部或部分无效:
  ​​欺诈、胁迫与乘人之危​​
  ​​学历造假案例​​:某程序员伪造名校学历入职互联网公司,企业发现后主张合同无效并追回已付薪资。
  ​​家政服务纠纷​​:保洁公司以扣押身份证威胁员工签订超低薪合同,仲裁机构判定条款无效并责令补发工资。
  ​​免除法定责任​​
  ​​社保规避陷阱​​:某代驾平台以“合作加盟”名义拒缴社保,劳动监察部门穿透认定劳动关系并追缴费用。
  ​​违反公序良俗​​
  ​​违法业务约定​​:某地下作坊要求员工参与制造假冒奢侈品,合同因内容违法被整体废止。
  部分无效与可撤销的“弹性空间”
  ​​部分无效不影响整体效力​​
  ​​试用期超限案例​​:某广告公司与员工签订三年期合同约定8个月试用期,超出的2个月试用期无效,其余条款仍有效。
  ​​可撤销合同情形​​
  ​​重大误解调解​​:应届毕业生误将“年薪12万”理解为“月薪1万”,经协商后企业同意修改薪酬条款。
  法律效力的“双向约束”
  ​​对用人单位的强制力​​
  ​​工资支付义务​​:某餐饮连锁店因合同无效仍需按同岗位标准补发厨师3个月工资。
  ​​工伤保险兜底​​:建筑工地工人高空坠落后,即便合同无效,企业仍须支付伤残津贴。
  ​​对劳动者的行为规范​​
  ​​竞业限制执行​​:某生物科技公司前员工违反保密协议,法院判令其赔偿违约金并终止同业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