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者:保障工资、社保、工作条件等权益;
对企业:明确管理权,避免劳动纠纷风险。
法律依据: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双方必须履行义务。

小王和奶茶店签了合同,写明月薪5000元、每天工作8小时。如果奶茶店拖欠工资或强制加班,小王可以凭合同维权;反过来,小王若旷工3天,奶茶店也能按合同解雇他。这就是合同效力的体现——双方都要按规则办事。
劳动合同生效的“三大条件”
签字盖章:双方自愿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合同即时生效。
案例:奶茶店老板和小王签完字,合同立即生效,哪怕第二天才正式上班。
内容合法:合同条款不能违法(如工资不得低于最低标准)。
反面案例:某公司合同写“每月工资2000元”(低于当地最低工资2200元),该条款无效,需按2200元补发。
真实意愿:不能通过欺骗、威胁签合同。
案例:某公司谎称“入职后送北京户口”,骗小张签下5年合同,小张发现后可通过法律认定合同无效。
合同无效的“三大雷区”(附后果)
雷区1:欺诈、胁迫签合同
定义:一方用虚假信息或威胁手段让对方签字。
案例:公司以“不签合同就不发工资”威胁员工,员工被迫同意每天加班3小时,该条款无效。
雷区2:企业“甩锅条款”
定义:合同中写“工伤自理”“不交社保”等免除企业责任的条款。
案例:外卖平台合同写“送餐途中受伤自行负责”,员工车祸后起诉,法院判定该条款无效,公司需赔偿医疗费。
雷区3: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定义:合同内容触犯法律(如雇佣童工、强制996)。
案例:某网红公司要求主播每天直播12小时,主播猝死后,法院认定超时工作条款无效,公司需赔偿百万。
如果合同中只有部分条款无效,其他条款依然有效。
案例:某销售公司合同写“业绩不达标扣发全部工资”(违法),但其他条款(如基本工资5000元、缴纳社保)仍然有效。员工可要求公司按5000元发工资,并补缴社保。
无效合同的“善后处理”
劳动者已付出劳动:企业需按相同岗位标准支付工资。
案例:小刘的合同因企业欺诈被认定无效,但工作3个月的工资仍需按市场价6000元/月补发。
赔偿损失:过错方需赔偿对方损失。
案例:公司用虚假招聘信息骗小李入职,导致小李辞职损失1个月收入,法院判决公司赔偿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