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票:出票人自我承诺付款的“信用欠条”,目前仅限银行发行,常用于大额交易担保;
支票:依托银行账户的“即期提款单”,需预先存入资金才能签发。
生活实例:
跨国企业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海外采购款;
购房者以银行本票缴纳定金;
企业财务用转账支票批量发放工资。
核心区别:金融工具的“六维坐标”
1.基本当事人:从两人到三人
汇票:出票人、付款人、收款人三方构成(如服装厂委托银行向布料商付款);
本票:仅出票人(银行)与收款人两方(如银行向购房者开具购房款本票);
支票:出票人、银行、收款人三方,但出票人与银行需预先建立资金关系。
2.付款责任:信用链条的强度差异
汇票:承兑前由出票人担责,承兑后由银行或企业承兑人承担(如商业承兑汇票到期后由企业兑付);
本票:银行作为出票人直接承担付款责任,无需第三方介入;
支票:出票人账户资金不足时,银行可拒付并追责出票人。
3.使用区域:从同城到跨境
本票:仅限同城使用(如上海某企业用本票支付本地物流费);
支票:2007年起全国通用(如北京企业向广州供应商签发支票);
汇票:支持跨境流通(如中企向德国客户开具欧元汇票)。
4.付款期限:时间锁的松紧度
汇票:最长1个月提示期,远期汇票可约定数月后付款(如90天远期信用证);
本票:2个月内必须提示付款,超期作废(如工程保证金本票逾期失效);
支票:10天有效期,超期银行可拒付(如工资支票未及时兑付需重新签发)。
5.资金关系:信用背书的门槛
支票:必须预先在银行存入足额资金(如个体户需提前备足货款再开支票);
汇票:无需预先资金关系,依赖承兑人信用(如中小企业凭订单开具商业承兑汇票);
本票:银行直接以自身信用担保(如银行本票等同于“现金支票”)。
6.追索权范围:维权路径的宽窄
汇票:持票人可向前手、出票人、承兑人全方位追索(如贸易商向破产采购方及其担保银行索赔);
本票/支票:仅能向出票人追索(如空头支票持票人只能起诉出票企业)。
生活镜像:票据的“场景化应用”
1.小微企业融资: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变现”
案例:浙江服装厂收到100万元商业承兑汇票后,向银行申请贴现,3个工作日内获得95万元流动资金。
2.跨境贸易:银行汇票的“汇率防火墙”
实例:深圳出口商向美国客户开具60天远期美元汇票,锁定汇率规避波动风险。
3.政务缴费:银行本票的“安全盾牌”
应用:企业通过银行本票缴纳500万元土地出让金,资金即时到账且可溯。
法律警示:票据使用的“三大禁区”
空头支票陷阱:
2024年江苏某企业签发300万元支票后转移账户资金,被法院判处票据诈骗罪;
背书不连续失效:
上海贸易商因漏盖公章导致50万元汇票无法兑付,损失全年利润;
超期未提示风险:
广州建筑公司2个月后才提示100万元本票付款,遭银行拒付且丧失追索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