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物:可支配的客观实体
法律特征:需具备经济价值、可控制、独立存在(如手机、房屋)
禁止流通物:毒品、假药
现代扩展:
虚拟财产:游戏装备、虚拟货币
数字资产:NFT艺术品
生活实例:
张三购买笔记本电脑时,电脑作为物权客体,其品牌、型号、配置等物理特性构成权利义务的具体指向。若商家发错型号,即构成对"物"的客体履行瑕疵。
(二)行为:动态的权利义务载体
作为义务:快递员按时配送包裹
不作为义务:离职员工保密协议
场景解析:
外卖平台与消费者形成服务合同时,"配送行为"本身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骑手迟到导致食物变质,即是对"行为"客体的履行不当。
(三)智力成果:无形的知识财富
典型形态:小说、专利、商标
载体特性:需依附书籍、专利证书等有形载体
数字时代案例:
作家老刘创作的小说《若星》被改编成影视剧时,原著内容作为著作权客体,其改编范围、署名权等构成权利义务的核心指向。
(四)人身利益:人格与身份的法治外衣
人格权客体:姓名、肖像、隐私
身份权客体:监护权、配偶权
特殊限制:活人身体不得作为物权客体
现实警示:
某小区物业安装人脸识别门禁时,未征得业主同意即构成对"隐私权"客体的侵害。业主有权要求删除生物信息数据。
管理要诀:客体认知的"三维法则"
法律合规性:共享充电宝企业需确认设备符合安全标准(物)
动态监控:物流公司实时追踪配送路径(行为)
权益平衡:自媒体使用网络图片时需区分合理使用与侵权(智力成果)
典型误区:
某MCN机构将网红艺名注册为商标,涉嫌侵害姓名权客体
夫妻店混淆个人财产与企业资产,导致物权客体认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