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为人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合法行为的首要前提是主体资格合法,不同主体能力边界直接影响行为效力:
主体类型 | 行为能力范围 | 典型案例与会计处理 |
---|---|---|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 18周岁以上成年人或16周岁以上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 | 企业法人签订设备采购合同 → 确认“固定资产”与“应付账款” |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 仅能实施纯获利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相符的行为 | 15岁实习生签订劳动合同(无效)→ 不得确认“应付职工薪酬”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行为一概无效 | 6岁儿童签署股权转让协议 → 工商变更登记无效 |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意思表示真实且无瑕疵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内心意图与外部表达一致,无欺诈、胁迫或重大误解:
有效案例:甲公司自愿以市场价采购原材料,合同条款无歧义→收货时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
无效案例:乙公司财务经理受黑客诈骗转账(意思表示不真实)→资金追回前不得确认“营业外支出”,应挂账“其他应收款”。
3.行为内容合法且不违背公序良俗
根据《民法典》,行为内容需同时满足两项要求:
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合法行为:持有《支付业务许可证》的企业从事网络支付→确认“手续费收入”;
违法行为:无证从事支付结算(违反《支付结算办法》2024修订)→所得款项需冲回,并计提“预计负债-罚款”。
不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企业捐赠防疫物资(合法)→借记“营业外支出”,贷记“库存商品”;
化工厂签订暗管排污协议(违背公序良俗)→协议无效,需计提“预计负债-环境修复费”。
合法行为的四大类型与会计实务应用
1.财产行为:企业资产与负债的核心载体
财产类合法行为直接影响财务报表科目:
债权行为:签订销售合同→满足收入确认条件时贷记“主营业务收入”;
物权行为:购入不动产完成产权登记→借记“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
知识产权行为:专利许可使用协议→分期确认“其他业务收入”。
2.身份行为:组织架构变动的法律依据
身份类合法行为改变企业主体法律关系:
股东会决议:增资扩股经2/3表决通过→新增“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
合伙人入伙协议:新合伙人注资→调整“合伙人资本”明细科目。
3.要式行为:法定形式的合规操作
特定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或登记形式方有效:
4.单方合法行为:单方意思表示生效
单方行为无需相对方同意即产生法律效力:
债务免除:债权人书面通知免除100万元债务→债务人贷记“营业外收入”;
遗嘱捐赠:股东遗嘱将股权捐赠公益基金会→企业变更“实收资本”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