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的违法行为是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的核心考点​​,它决定着企业权利义务关系的无效性与法律责任的承担,是初级会计考生必须掌握的高频命题点。
法律行为的违法行为  ​​法律行为的违法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组织)​​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但该行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导致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事实。例如签订走私合同、伪造会计凭证、操纵证券市场等,均属于违法行为。这类行为直接触发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是初级会计考试案例分析题的核心命题方向。
  违法行为的四大构成要件与判定标准
  1.​​行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公序良俗​​
  违法行为的本质在于​​突破法律禁止性边界​​,具体表现为两类情形: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案例1​​:某企业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税款,该合同自始无效,且需追缴税款并处罚款。
  ​​违背公序良俗​​:
  ​​案例2​​:签订代孕服务协议(违反《民法典》第8条公序良俗原则),即使双方自愿,协议仍属无效。
  2.​​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故意或过失)​​
  过错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基础,初级会计考试常通过案例考查过错认定:
行为人主观存在过错
​过错类型​ ​认定标准​ ​典型案例​
​故意​ 明知违法仍实施(如主动造假) 股东指使会计编制虚假财报
​过失​ 应预见而未预见(如疏忽违规) 财务人员未核实供应商资质导致受骗
  3.​​行为主体具有责任能力​​
  不同主体的责任能力直接影响行为效力与追责范围:
  ​​企业法人​​:对员工职务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如出纳挪用资金由企业赔偿);
  ​​限制行为能力人​​:仅对与其年龄智力相符的行为担责(如16岁实习生签订巨额合同无效)。
  4.​​行为造成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必须​​侵害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这是启动法律追责的核心要件:
  ​​案例3​​:某上市公司虚增营收5.8亿元(侵害投资者知情权与市场秩序),证监会对其罚款60万元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违法行为的五大类型与典型案例
  1.​​民事违法:违反平等主体间权利义务​​
  ​​侵权行为​​:
  工厂排污致农田污染(违反《民法典》第1229条)→需赔偿损失并修复环境。
  ​​违约行为​​:
  供应商无故终止供货合同→需支付合同违约金并赔偿下游损失。
  2.​​行政违法:违反行政管理秩序​
行政违法
主体类型​ ​典型违法行为​ ​法律后果​
​行政相对人​ 企业私设会计账簿 罚款3万-5万元/责任人罚款2万元
​行政机关​ 环保局违规批准高污染项目 撤销行政许可并问责责任人
  3.​​刑事违法:触犯刑法的严重违法行为​​
  ​​财务造假犯罪​​:
  雅某公司虚增利润2.6亿元→董事长被判有期徒刑9个月;
  ​​市场操纵犯罪​​:
  通某投资公司操控17个账户操纵股价→没收违法所得681万元并处罚款1362万元。
  4.​​经济法违法:破坏特定市场规则​​
  ​​证券违法​​:
  刘文金大额封涨停操纵6只股票→没收违法所得772万元并处罚款2316万元;
  ​​垄断协议​​:
  多家企业联合操纵原材料价格→处上年度销售额1%-10%罚款。
  5.​​违宪行为:违反宪法规范​​
  ​​立法违宪​​:地方政府规章限制公民平等就业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撤销该规章;
  ​​行为违宪​​:行政机关拒公开法定信息→法院判决撤销该行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