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补偿金可以理解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分手费”,即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时,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给劳动者的经济补助。它既是对劳动者过往贡献的认可,也是帮助其过渡失业期的保障。
经济补偿金是什么意思?  什么情况下能拿经济补偿金?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以下七类场景用人单位必须支付:
  ​劳动者被迫离职:公司拖欠工资、不缴社保、强迫劳动等(例如:公司连续3个月不发工资,员工主动辞职也能索赔);
  ​协商解除合同:公司主动提出解除且双方达成一致(例如:公司因业务调整与员工协商解约);
  ​公司无过错裁员:员工患病无法工作、能力不足经培训仍不合格等(例如:员工因抑郁症医疗期满后仍无法返岗);
  ​经济性裁员:公司破产重整、经营困难等(例如:公司因疫情裁员20人以上);
  ​合同到期不续签:除非公司维持或提高条件但员工拒绝(例如:公司提出续签但降薪30%,员工不续签可获补偿);
  ​公司倒闭或吊销执照​(例如:餐厅因卫生问题被吊销执照,员工可索偿);
  ​其他法定情形​(如劳务派遣员工被退回且无工作安排)。
  注意:主动辞职(非被迫)、被合法开除(如严重违纪)、拿赔偿金(公司违法解约)这三种情况拿不到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怎么算?记住三个公式
  ​基础公式:
  ​N(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
  ​N的计算:每满1年算1个月,6个月以上不满1年按1年算,不满6个月算0.5个月(例如:工作3年7个月,N=4)。
  ​月平均工资:离职前12个月应发工资(含奖金、津贴),不足12个月按实际月数平均(例如:工作8个月,按8个月工资平均)。
  ​高收入员工双封顶:
  若月工资高于当地社平工资3倍,则:
  ​月工资基数:按社平工资3倍计算;
  ​年限上限:最多算12年(例如:月薪5万元,社平工资1万元/月,则基数封顶为3万元,工作15年按12年算)。
  ​2008年前后的分段计算: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入职的员工,补偿年限分两段:
  ​2008年前:每满1年算1个月,最多12个月;
  ​2008年后:按现行规则计算(例如:2003年入职,2024年解约,2003-2007年算5年,2008-2024年算17年,合计22年)。
  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被迫辞职也能索赔
  小张在某电商公司工作5年,公司连续3个月未缴纳社保。小张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8条提出辞职,并索要补偿金。计算方式:
  N=5年(月薪8000元)→补偿金=5×8000=4万元。
  案例2:协商解约的“友好分手”
  某科技公司因业务调整,与程序员小李(月薪2万元,工作8年)协商解约。双方同意后,补偿金=8×2万=16万元。
  案例3:高收入员工的封顶限制
  某金融公司高管王某(月薪5万元,工作15年)被裁员,当地社平工资为1万元/月。计算方式:
  月工资基数=1万×3=3万元,年限=12年→补偿金=12×3万=36万元。
  三大易错点提醒
  ​工资包含哪些?
  应发工资含奖金、津贴、加班费(例如:年终奖需分摊到12个月计算)。但劳动保护费(如工作服)、创造发明奖等不纳入。
  ​个税怎么交?
  补偿金在当地社平工资3倍以内的部分免税,超过部分单独按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税(例如:补偿金50万元,社平工资3倍为36万元,则14万元需缴税)。
  ​维权期限:
  劳动仲裁时效为1年,从离职之日起算(例如:2025年3月离职,最晚2026年3月前申请仲裁)。
  与经济赔偿金的区别
  ​经济补偿金:合法解除/终止合同,按N倍工资支付;
  ​赔偿金:违法解除/终止合同,按2N倍工资支付(例如:公司无理由开除员工,需支付2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