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后,将其派遣至实际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特殊用工形式。其本质特征是​​劳动关系与用工关系的分离​​:
劳务派遣是什么
  ​​派遣单位​​:承担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如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和社保;
  ​​用工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劳动条件提供,但不得与劳动者直接建立劳动关系。
  ​​典型案例​​:某家政服务公司与张阿姨签订2年劳动合同后,将其派遣至某居民家庭从事保洁工作。张阿姨的工资由家政公司支付,但日常工作安排由家庭雇主直接管理。
  劳务派遣的三大法律限制
  1.​​岗位限制:“三性”原则​​
  劳务派遣仅适用于​​临时性(≤6个月)、辅助性(非主营业务)、替代性(顶替休假员工)​​岗位。
  ​​正向案例​​:某物流公司在“双十一”期间通过派遣公司雇佣100名临时分拣员,工作周期仅45天,符合临时性要求;
  ​​反向案例​​:某科技公司违规将核心研发岗设为派遣岗位,因违反“辅助性”原则被劳动部门处罚。
  2.​​用工比例:10%红线​​
  用工单位在辅助性岗位的派遣员工不得超过用工总量的10%。某连锁超市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协商,将收银员、理货员等辅助岗位的派遣比例控制在8%,并通过内部转岗机制优先录用正式员工。
  3.​​禁止自我派遣​​
  用人单位不得设立劳务派遣单位向自身或关联企业派遣员工。某建筑集团因通过子公司向自有工地派遣工人,被认定为“假派遣”,需支付劳动者双倍赔偿金。
  职场与日常中的多样化场景
  1.​​制造业:旺季用工的“缓冲带”​​
  某汽车配件厂在生产旺季通过派遣公司雇佣300名临时组装工,合同明确约定“订单量下降时优先退回派遣工”,既保障产能又避免裁员风险。
  2.​​服务业:灵活用工的“润滑剂”​​
  某会展中心与派遣公司合作,在大型展会期间雇佣双语接待员、安检员等短期岗位,工资按日结算,服务期结束后自动终止合同。
  3.​​家庭场景:家政服务的“合规升级”​​
  李女士通过正规家政公司雇佣育儿嫂,合同明确约定“育儿嫂与家政公司建立劳动关系,家庭仅负责工作安排”,避免直接用工的法律风险。
  4.​​新兴行业:主播经济的“双刃剑”​​
  某直播平台将新人主播设为派遣岗位,约定“打赏收入45%归主播,55%由平台与派遣公司分成”。但因未缴纳社保被主播集体仲裁,最终补缴费用超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