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体资格:由具备金融许可证的银行或财务公司承兑。例如,某汽车制造商委托招商银行承兑一张100万元的汇票,招商银行即成为承兑人,承担到期付款责任。
信用基础:以银行信用为担保,兑付风险极低。根据监管要求,银行需严格审查出票人的真实交易关系和偿付能力,并独立管理保证金账户。
2.商业承兑汇票的承兑人
主体资格:由非银行的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承兑,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例如,某地产公司向建筑公司签发汇票后,地产公司自身作为承兑人承诺到期付款。
信用基础:完全依赖企业自身信用,风险较高。若承兑人资信不足,持票人可能面临兑付风险。
法律效力:
承兑人一经承兑即成为汇票的“第一付款责任人”,即使出票人账户资金不足,承兑人仍需履行支付义务;
若承兑人拒绝付款,持票人可行使追索权,要求出票人、背书人连带承担责任。
大白话解读:汇票的“付款担保人”
商业汇票的承兑人就像交易中的“信用担保人”——无论是银行还是企业,一旦在票面上签字承诺,就必须到期“掏钱”。
场景1:银行承兑汇票的“双重保险”
案例:某装修公司向瓷砖供应商采购,资金紧张时向工商银行申请开具银行承兑汇票。工商银行审核后承兑,供应商凭票到期可直接从银行收款。即使装修公司倒闭,银行仍需兑付。
优势:相当于“银行担保的欠条”,供应商收款无忧。
场景2:商业承兑汇票的“企业信用博弈”
案例:某奶茶连锁品牌向原料供应商开具商业承兑汇票,品牌自身作为承兑人。若品牌经营良好,供应商到期可顺利收款;若品牌破产,供应商可能血本无归。
风险点:类似“企业打白条”,收款方需自行评估对方信用。
实务操作中的承兑人责任验证(附案例)
1.银行承兑汇票的验证流程
资质核查:银行需确认承兑申请企业具备真实交易背景,例如核查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某贸易公司因伪造合同申请银票承兑,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并罚款20万元。
保证金管理:承兑银行需设立独立保证金账户,不得挪用资金。例如,某企业存入50%保证金后,银行对其开具的100万元汇票承担全额兑付责任。
2.商业承兑汇票的信用评估
财务指标分析:持票人需关注承兑人的资产负债率、现金流、涉诉记录等。例如,某建筑公司接收地产商票前,通过“天眼查”发现承兑人存在多起债务纠纷,果断拒绝接收。
增信措施:部分企业要求承兑人提供抵押物或第三方担保。例如,某供应商要求核心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签发的商票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承兑人责任对比表:
维度 | 银行承兑汇票 | 商业承兑汇票 |
---|---|---|
信用等级 | AAA级(银行信用) | 依企业资质浮动(B~AA级) |
兑付风险 | 低于0.1% | 行业平均违约率约2.5%
4
|
流通成本 | 贴现利率3%~5% | 贴现利率8%~15%
4
|
适用场景 | 大额交易、跨境结算 | 供应链上下游短期融资 |
1.承兑人资质造假
案例:2024年某企业伪造银行印章签发假银票,供应商未通过央行ECDS系统验证,损失80万元。
对策:电子汇票优先,通过区块链系统自动核验承兑人签章真伪。
2.承兑人恶意逃废债
案例:某地产商承兑汇票到期前转移资产,持票人通过诉讼冻结其银行账户,耗时1年追回欠款。
对策:在票据背面添加“不得转让”条款,限制承兑人通过背书转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