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作为性:未采取必要行动(如医生见死不救、物业不维修公共设施);
后果关联:不作为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如消防通道堵塞导致救援延误)。
大白话解读:生活中的“装聋作哑”与“法律追责”
场景1:电梯故障的“物业盲区”
消极行为:物业明知电梯故障却拖延维修→业主摔伤可索赔;
维权逻辑:不修电梯=变相制造风险,法律强制“补作业+赔损失”。
这就像小区保安亭空岗——收着物业费却不在岗,出事就得“背锅”。
场景2:直播间里的“沉默欺诈”
主动陷阱:主播明知商品有瑕疵却不说明→属消极欺诈;
法律边界:平台对用户投诉48小时不处理→需承担连带责任。
法律后果的“三原色警告”
1.民事赔偿:钱包的“被动出血”
典型例子:父母拒付抚养费→法院可强制执行并加收滞纳金;
数字延伸:虚拟货币平台未保管用户私钥致资产丢失→需按市价赔偿。
2.刑事追责:自由的“暂时冻结”
不作为犯罪:
医生拒诊危急患者→涉嫌医疗事故罪;
公司实际控制人恶意欠薪→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3.信用黑榜:社会的“联合抵制”
物业公司因消极服务被列入行业黑名单;
纳税人逾期申报纳入征信系统,影响贷款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