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确认信用:通过付款人的承兑行为,将商业信用升级为银行信用或企业信用担保;
保障权益:若付款人拒付,持票人可立即行使追索权,而非等到到期日才发现问题;
明确责任:承兑后,付款人成为第一债务人,必须承担到期付款义务。
提示承兑的流程与实例
1.基本流程
以一张商业承兑汇票为例:
场景:A公司向B公司采购设备,签发一张100万元的汇票,付款人为A公司的合作银行。
步骤:
①发起提示:B公司(持票人)通过电子票据系统或线下方式,向银行提交汇票并申请承兑;
②审核材料:银行核查A公司资质、交易合同真实性及资金保障情况;
③承兑签章:银行在票面加盖“承兑”字样及签章,承诺到期付款;
④权利确认:B公司收到承兑后,可持有至到期日或提前贴现融资。
作用:B公司通过提示承兑提前锁定银行信用,降低A公司违约风险。
2.不同类型汇票的提示承兑规则
案例:
C公司持有一张见票后3个月付款的汇票,出票日为2025年1月1日。C需在2月1日前向银行提示承兑,银行确认后汇票到期日定为4月1日。若C拖延至3月才提示,则丧失对中间背书人的追索权。
法律效力与实务争议
1.承兑的强制性与例外
无条件承兑:付款人需在收到提示后3日内明确答复,不得附加条件(如“需验货后付款”),否则视为拒绝承兑;
电子票据特殊性:电子汇票系统(如央行区块链平台)自动记录提示时间,超期操作将触发系统预警并限制流转。
2.提前提示付款的效力争议
案例:D公司在汇票到期前5天提示承兑,银行未回应。到期后D再次提示付款被拒付。法院认为:首次提示效力持续至到期日后,银行未响应构成实质拒付,D仍可向前手追索。
实务要点:
电子汇票提示操作具有持续性,未撤回的提示申请默认覆盖整个承兑期;
持票人需保留系统操作记录作为证据,避免因技术问题丧失权利。
企业操作建议与风险防范
合规操作:
优先使用电子票据系统,自动提醒提示承兑期限;
定期培训财务人员,熟悉《票据法》最新修订条款(如2024年修订版)。
风险控制:
核查付款人信用:通过央行征信系统查询银行或企业承兑资质;
避免超期操作:定日付款汇票建议到期前7天提示,预留处理时间。
争议应对:
若付款人拖延承兑,立即通过系统发起“追索通知”并同步发送书面函件;
保留交易合同、物流单据等材料,证明票据背景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