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一)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
  1.年龄条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
  2.缴费年限条件:15年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有哪些?  (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
  1.基本养老金
  对符合基本养老保险享受条件的人员,国家按月支付基本养老金。
  2.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抚恤金
  (1)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2)如果个人死亡同时符合领取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工伤保险丧葬补助金和失业保险丧葬补助金条件的,其遗属只能选择领取其中的一项。
  3.病残津贴(“提前报废”)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三)跨统筹地区就业
  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基本养老金分段计算、统一支付。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通俗解释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简单来说就是企业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退休后,根据缴费情况按月领取的养老金。它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共同支撑,核心目标是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年轻时缴费积累,退休后按月返还”的社会共济制度,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
  举例:
  张师傅是一名工厂技术工人,25岁开始工作并缴纳养老保险,每月工资8000元,按8%缴纳个人部分(640元/月),单位缴纳16%(1280元/月)。60岁退休时,他累计缴费35年,退休后每月可领取约6000元养老金,保障晚年生活。
  ​养老金的三大组成部分
  ​1.基础养老金:社会统筹的“大锅饭”​
  基础养老金由社会统筹基金支付,计算公式为:
  基础养老金=退休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退休地平均工资:反映地区经济水平(如2025年北京市为1.2万元/月);
  ​平均缴费指数:个人缴费工资与当地平均工资的比值(如张师傅按8000元工资缴费,当地平均工资6000元,则指数为1.33);
  ​缴费年限:每满1年增加1%的基数比例。
  案例对比:
  ​案例1:李阿姨缴费15年,平均指数0.6,退休地平均工资1万元:
  基础养老金=10000×(1+0.6)÷2×15×1%=1200元/月
  ​案例2:王叔叔缴费30年,平均指数1.5,退休地平均工资1万元:
  基础养老金=10000×(1+1.5)÷2×30×1%=3750元/月
  结论:缴费年限和工资水平直接影响基础养老金高低。
  ​2.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的“储蓄罐”​
  个人账户养老金来自个人缴费的8%累积(含利息),计算公式为:
  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计发月数
  ​储存额:包括历年缴费本金和投资收益(如张师傅35年累计缴费约26.9万元,投资收益后可能达40万元);
  ​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确定(60岁退休为139个月,55岁为170个月)。
  案例:
  张师傅个人账户储存额40万元,60岁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400000÷139≈2878元/月
  若他55岁提前退休:
  个人账户养老金=400000÷170≈2353元/月
  结论:延迟退休可提高每月领取金额。
  ​3.过渡性养老金:历史贡献的“补偿金”​
  针对1996年前参加工作且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额外补偿因个人账户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养老金差额。
  计算公式:
  过渡性养老金=退休的上年度平均工资×平均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2%
  案例:
  陈大爷1985年参加工作,视同缴费年限11年,平均指数1.2,退休地平均工资1万元:
  过渡性养老金=10000×1.2×11×1.2%=1584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