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方行为:仅需一方意思表示即可生效,如遗嘱、债务免除。
双方行为:需对立意思表示达成合意,如买卖合同、租房协议。
多方行为:多个同向意思表示共同作用,如股东会决议、公司章程制定。
2.按法律效果目标划分
负担行为: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如借款合同)。
处分行为:直接改变权利归属(如房产过户、债权转让)。
3.按行为合法性划分
合法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如正规网购、合规投资)。
违法行为:违反法律规范(如贩毒、合同诈骗)。
4.按形式要求划分
要式行为:需特定形式(如书面合同、公证遗嘱)。
不要式行为:无形式限制(如口头借贷、即时交易)。
大白话解读:社会活动的“法律说明书”
场景1:直播带货的“秒杀狂欢”
双方行为:用户点击“立即购买”(要约)+商家发货(承诺)=合同成立;
要式行为:高价商品需电子合同签名(如奢侈品预售);
处分行为:确认收货后,商品所有权转移至买家。
这就像自动售货机——投币(单方行为)触发出货(法律效果),但若机器故障(事件),需启动退款程序(负担行为)。
场景2:虚拟货币的“转账迷局”
多方行为:矿工验证+用户转账+交易所确认=区块链交易完成;
违法行为:利用虚拟货币洗钱触犯刑法;
处分行为:私钥丢失导致数字资产永久冻结,属于权利消灭。
普通人的“行为操作指南”
1.签约三原则
明确类型:租房合同属于双方+要式行为,需书面签约并备案;
证据固化:电子合同同步存证至司法区块链(如杭州互联网法院存证平台);
风险预判:虚拟货币转账属处分行为,私钥丢失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
2.维权避坑红线
文字陷阱: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条款违反《民法典》第497条;
朋友圈代购无书面合同,纠纷时难举证(属不要式行为风险)。
数字雷区:
扫码租充电宝默认同意的《用户协议》可能包含隐藏义务;
NFT数字藏品交易需明确法律属性(物/智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