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法律内涵
这一原则要求交易双方严格履行合同约定,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支付。例如:
网购担保交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后,资金暂存第三方账户,待确认收货后自动划转至卖家,避免“收钱不发货”的信用风险。
企业供应链结算:汽车制造商按合同约定,在零部件到货30天后通过电子汇票支付货款,保障上下游企业资金链稳定。
(二)制度保障
信用惩戒机制:企业若多次延迟付款,将被纳入征信黑名单,影响贷款审批;
电子凭证存证:区块链技术记录交易全流程,违约行为可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追责。
原则二:谁的钱进谁的账,由谁支配
(一)资金主权的法律表达
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中介,必须确保资金归属清晰、支配权明确:
工资发放:企业通过银行代发工资时,资金必须直接转入员工本人账户,单位不得擅自截留或调整;
公益捐款:某慈善基金会收到的捐款,必须全额进入公示的监管账户,不得挪用至其他用途。
(二)例外与限制
司法冻结:法院可依法冻结涉案人员账户,但需出具正式法律文书;
反洗钱监管:银行对大额可疑交易进行审查,但不得擅自扣划合法资金。
原则三:银行不垫款
(一)中介角色的法律边界
银行仅提供资金划转服务,不承担信用担保责任:
信用卡消费:持卡人透支消费后需自行还款,银行不会代为垫付;
商业汇票贴现:持票人向银行申请贴现时,需自行承担汇票到期无法兑付的风险。
(二)风险防控实践
企业支票兑付:若付款方账户余额不足,银行直接退票并收取罚金(如空头支票处票面金额5%的罚款);
跨境信用证:进口商未按期付款时,银行仅通知出口商,不代偿货款。
原则的协同效应:制度如何守护日常生活
(一)网购场景的全流程应用
下单阶段:平台冻结买家资金,体现“履约付款”约束;
资金划转:确认收货后款项直达卖家账户,落实“谁的钱进谁的账”;
纠纷处理:若发生退货,银行按指令原路退款,银行始终不介入资金纠纷。
(二)企业贸易的合规操作
预付款监管:房地产开发商收取购房定金需存入预售资金监管账户,银行按工程进度分批拨付;
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签发电子商业汇票,供应商可凭票融资,但融资机构需自行评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