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事故导致侵权责任关系产生,伤者获得赔偿的权利与肇事者的赔付义务由此确立。
法律事实的认定需满足三大特征:
客观性: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如网购订单的物流记录、租赁合同的签字文本;
法律关联性:需符合法律规范预设的条件,如未成年人直播打赏需监护人追认才有效;
法律后果性:能引发权利义务变化,如房屋买卖中过户登记完成即转移物权。
两大类型:自然与人为的"法律引擎"
(一)法律事件:非人力控制的"法治变量"
这类事实与人的意志无关,却能引发法律后果:
自然事件:地震导致房屋损毁,触发保险理赔法律关系;台风延误快递配送,构成不可抗力免责事由;
社会事件:政府颁布新规调整网约车经营许可条件,改变平台与司机的合作关系。
(二)法律行为:主观意志的"法治表达"
通过人的意识活动改变法律关系:
行为类型 | 现实案例 |
---|---|
民事法律行为 | 签署房屋租赁合同确立租金支付义务 |
事实行为 | 外卖骑手送餐迟到构成违约行为 |
违法行为 | 高空抛物致人损伤触发侵权责任 |
司法认定:客观事实的"法治翻译"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存在辩证关系:
客观事实是实际发生的原貌,如交通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
法律事实是证据支撑的"法律语言版本",如交警笔录、行车记录仪视频等证据链还原的事故责任。
司法实践中常见三类认定方式:
证据证明:聊天记录证实商家虚假宣传,构成消费欺诈;
司法推定:租客退房时房屋设施损坏,若无相反证据则推定其过错;
法律拟制:宣告失踪满4年即产生与自然死亡同等的继承效力。
生活图鉴:身边的"法律事实档案"
房屋漏水争议:漏水照片(客观事实)需结合物业检修记录(法律事实)才能确定维修责任;
名誉权侵害:朋友圈辱骂截图(证据事实)须达到"降低社会评价"标准才构成法律事实;
合同履行障碍:疫情期间的封控通知(法律事件)可能触发不可抗力条款,改变履约责任。
认知误区:事实认定的"法治陷阱"
混淆事实与诉求:认为"对方态度恶劣"即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忽略侵权构成要件;
忽视证据时效:租房押金纠纷中口头承诺无书面证据,丧失法律事实支撑;
误解法律推定:以为"谁主张谁举证"是绝对规则,不知医疗事故等特殊案件适用举证责任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