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资格:
仅限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银行机构签发;
企业、个人或其他组织无权签发本票,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商业本票。
资金要求:银行需确保本票金额的支付能力,并承担“见票即付”的绝对责任。
法律效力:
非银行机构签发的“本票”无效,持票人无法主张票据权利;
银行若签发无真实资金来源的本票,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大白话解读:银行的“信用担保人”角色
本票的出票人就像银行开出的“现金兑换券”——只有银行能用自身信用担保,承诺见票即付。
企业场景:某装修公司向建材供应商支付货款,向工商银行申请签发50万元本票。银行审核资金后开票,供应商持票可随时兑付;
个人类比:房东要求租客通过银行开具本票支付租金,相当于将“个人信用”升级为“银行信用”,降低坏账风险。
典型案例:
2025年上海某企业收到一张“XX科技公司”开具的本票,因出票人非银行机构,银行直接拒付,导致20万元货款纠纷。
出票人的核心责任与资格
1.出票人的双重责任
绝对付款责任:银行不得以“账户余额不足”等理由拒付;
资金监管义务:签发本票前需冻结等额资金,确保兑付能力。
2.资格审定流程
准入审批:银行需向当地央行分支机构申请本票业务资质;
动态管理:央行定期评估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风险,不合格者取消签发资格。
对比示例:
票据类型 | 出票人资格 | 信用等级 | 兑付风险 |
---|---|---|---|
本票 | 银行(央行审批) | AAA级 | 极低 |
商业汇票 | 企业 | A-CCC级 | 中高 |
支票 | 企业/个人 | 无评级 | 高 |
1.合规操作要点
票面验证:
检查是否标注“银行本票”字样(如“中国银行本票”);
确认出票签章为银行公章+负责人签章(某企业因伪造银行签章被识破,损失50万元)。
电子票据核验:通过央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查询票号真实性。
2.常见风险场景
虚假本票:某诈骗团伙伪造建设银行本票,因缺少电子票号备案被供应商识破;
银行信用危机:2024年某城商行因流动性问题暂停本票业务,已签发票据由央行指定其他银行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