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障碍:不能辨认自身行为的成年人或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
司法认定:需经法院特别程序宣告。
《民法典》第二十条、二十一条明确规定,这类群体实施的所有民事行为均无效。例如2024年某法院判决中,因事故致脑损伤的张某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配偶成为法定监护人。
生活化解读:数字时代的“法律防护网”
场景1:熊孩子的“游戏充值风云”
行为定性:7岁儿童偷用父亲手机充值3万元购买游戏皮肤→依据《民法典》144条,该交易自始无效;
场景2:阿尔茨海默老人的“糊涂签约”
风险防控:85岁老人被诱导签订保健品分期付款合同→家属申请司法鉴定后成功撤销协议;
司法认定的“三重门”
1.年龄审查:8周岁的“魔法分界线”
绝对标准:7岁儿童赠送同学限量球鞋无效;
例外情形:早熟儿童智力测试达标也不能突破年龄限制。
2.精神鉴定:医学与法律的交叉点
鉴定流程:
器质性精神障碍需三甲医院出具证明;
智能损害综合征需结合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案例:大庆法院2021年首例《民法典》适用案中,89岁老人经司法鉴定确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
3.程序正义:不能缺席的法庭听证
申请主体:配偶、子女等利害关系人或居委会、残联等组织;
证据链条:需提交医疗记录、社区证明、日常行为影像等复合证据。
三大法律误区破解
误区1:“孩子聪明就可以提前‘成年’”
真相:7岁神童签约直播合同仍无效,年龄是硬性标准;
法理:法律优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而非交易安全。
误区2:“医院诊断可直接认定”
现实:精神病院证明需结合司法鉴定;
程序:2024年浙江某案因缺少法院宣告程序,保险理赔被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