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行为:受主体意志支配的主动作为或不作为,例如签订合同(作为)、竞业禁止(不作为);
法律事件:与主体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如地震导致合同终止(自然事件)、战争触发财产征用(社会事件)。
2.肯定与否定事实
肯定性事实:要求特定现象存在(如法定婚龄达标才能结婚);
否定性事实:要求特定现象不存在(如无直系血亲关系才能缔结婚姻)。
3.单一与复合事实
单一事实:一个现象即可触发法律关系(如婴儿出生触发抚养义务);
复合事实:需多个现象共同作用(如房屋继承需遗嘱+死亡证明+产权登记)。
4.证据依赖型与推定型事实
证据依赖型:需通过物证、书证等直接证明(如聊天记录证明合同约定);
推定型:基于常识或法律规则间接认定(如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生子女默认婚生)。
大白话解读:社会纠纷的“规则说明书”
场景1:直播带货的“口红陷阱”
法律行为:主播承诺“假一赔十”(合同要约);
否定性事实:排除正品授权证明(若商家无法提供即违约);
复合事实:需订单记录+质检报告+物流信息共同举证。
这就像网购游戏皮肤——付款(行为)后没到账(事件),需要截屏(证据)找客服维权。
场景2: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
单一事实:区块链上触发还款条件(如到期自动扣款);
推定型事实:代码漏洞导致错误转账,需推定开发者责任。
如同自动售货机吞钱——机器故障(事件)触发退款义务(行为),但需监控录像(证据)锁定事实。
数字时代的“分类革命”
1.区块链存证重构证据体系
司法创新:深圳法院将微信聊天记录哈希值上链,3分钟完成电子证据调取;
技术逻辑:时间戳+分布式存储=不可篡改的“数字事实库”。
2.AI行为引发分类争议
传统分类 | 数字挑战 |
---|---|
人工客服承诺(行为) | AI自动应答是否构成合同条款 |
纸质借据(单一事实) |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触发还款义务 |
现金支付(行为) | 虚拟货币转账如何界定履约行为 |
1.维权三步法
锁定类型:
外卖吃出蟑螂→属“物证+行为”(商家食品问题);
租房漏水→需“房屋现状照片(物证)+维修记录(行为)”复合举证;
证据固化:
重要对话录音(需告知对方);
电子合同同步备份至云端+本地;
法律适配:
网购纠纷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而非《民法典》合同编。
2.签约避坑红线
文字游戏: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条款违反《民法典》第497条;
朋友圈代购无书面合同,纠纷时难举证;
数字雷区:
扫码租充电宝默认同意的《用户协议》可能包含隐藏义务;
NFT数字藏品交易需明确法律属性(物/智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