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善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后,资金专项用于助学、救灾等公益项目;
行业协会:通过会费组织行业培训,但不向会员分配经营收益。
与营利法人(如公司)不同,非营利法人即使通过服务获得收入,也必须将盈余用于自身发展或公益事业。例如某民办学校收取学费后,资金只能用于扩建校舍或提高师资,不能作为投资回报分配给创办者。
分类体系:公益事业的“三大支柱”
(一)事业单位法人
由国家或社会组织设立,提供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疾控中心:负责疫苗接种与疾病防控,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
公立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营利,学费收入用于教学设施维护。
(二)社会团体法人
由会员自愿组成,服务于行业或群体利益:
消费者协会:调解消费纠纷,会费用于维权活动而非分红;
残疾人联合会: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来自政府补贴和社会捐赠。
(三)捐助法人
以捐赠财产为基础,专注特定公益领域:
壹基金:地震救灾时募集资金定向用于灾后重建;
宗教活动场所:寺庙接受香火钱后修缮建筑,不得用于僧人个人分配。
法律特征:公益与责任的“双重约束”
(一)经营受限但可适当创收
非营利法人可开展合规经营活动,但需遵循:
收入用途限制:民办养老院收取住宿费后,必须用于改善老人生活条件;
价格监管:民办学校收费标准需经教育部门审批,防止变相营利。
(二)财产处置特殊规则
存续期管理:慈善基金会需定期公开财务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终止时禁止私分:某公益组织解散后,剩余财产须转给同类机构继续用于公益,不得返还出资人。
(三)治理结构法定化
决策机制:基金会必须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确保资金使用透明;
行政监督:宗教活动场所法人需接受民宗部门年度检查。
生活图鉴:身边的非营利法人
(一)教育领域
社区图书馆:免费借阅服务,运营费用由财政补贴支持;
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政府购买服务为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培训。
(二)社会保障
福利院:接收孤寡老人,费用来源于财政拨款和社会捐助;
法律援助中心:为弱势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
(三)环境保护
自然保护协会:组织志愿者植树造林,资金来自企业环保捐赠;
动物救助站:通过领养代替买卖,绝育费用由爱心人士众筹。
法律边界:公益≠任性的“三大红线”
禁止变相分配利润
风险案例:某民办医院以“管理费”名义向股东转移资金,被法院判决返还违法所得;
合规要点:关联交易需公示并符合市场公允价格。
严禁滥用税收优惠
稽查重点:民办学校将免税收入用于对外投资房地产;
法律后果:补缴税款并面临吊销登记资格风险。
特殊群体保护义务
残疾人就业中心:需为员工缴纳社保,不得因公益性质免除用工责任;
志愿服务风险:志愿者在活动中受伤,组织需承担安全保障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