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款人必须是具备金融业务资质的银行或财务公司,例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
银行需基于真实交易关系对出票人进行授信审核,并独立管理保证金账户以确保兑付能力。
法律效力:
银行一旦完成承兑行为,即使出票人(申请企业)账户资金不足,银行仍需垫付票款。例如,某建筑公司通过工商银行开具1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后破产,工商银行仍需向持票人(供应商)支付全额款项。
若汇票超期未兑付(自出票日起最长1个月),持票人需向承兑银行申请退款或重新兑付。
大白话解读:银行的“信用担保人”
银行承兑汇票的付款人就像交易中的“付款保镖”——银行用自己的信用为交易兜底,承诺“见票必付”。
场景1:企业采购的“双保险”
案例:某装修公司向瓷砖厂采购建材,资金紧张时向工商银行申请开具100万元的银行承兑汇票。工商银行审核后承兑,瓷砖厂凭票到期可直接从银行收款。即使装修公司倒闭,银行仍需兑付。
优势:对收款方来说,相当于“银行担保的欠条”,风险几乎为零。
场景2:个人异地取现的“安全通道”
案例:个体户张阿姨在外地进货,携带银行开具的现金汇票,凭身份证到当地银行柜台取现,避免携带大量现金的风险。
对比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付款人是企业自身(如地产公司),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
银行承兑汇票:付款人是银行,信用等级更高,流通性更强。
实务操作中的关键流程(附案例)
1.承兑申请与审核
企业案例:某制造企业向招商银行申请承兑500万元汇票,需提供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等材料。银行核查企业信用后,要求存入30%保证金(150万元),剩余70%以厂房抵押。
审核重点:交易真实性、企业还款能力、抵押物价值。
2.签发票据与流通
纸质汇票风险:某公司邮寄纸质汇票因物流延误,供应商延迟收款,后改用电子汇票实现10分钟到账。
电子汇票优势:通过央行ECDS系统签发,防篡改、可追溯,支持跨省秒级流转。
3.到期兑付与风险应对
超期处理:某公司财务遗忘一张30万元汇票,超期1天后向银行提交退款申请,扣除手续费后资金原路退回。
伪造案例:2024年某企业收到伪造纸质汇票,因未核对银行水印损失50万元,后改用区块链电子汇票杜绝风险。
付款人的责任与风险提示
1.银行的双重角色
付款担保人:承兑后银行成为法定义务人,独立于基础交易。例如,即使采购合同存在纠纷,银行仍需按票面金额付款。
信用审核者:银行需对出票人资质严格把关,若违规承兑虚假交易,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2.持票人的权利保障
追索权:若银行拒绝付款,持票人可起诉并要求赔偿(包括票面金额、利息及诉讼费用)。
电子化工具:通过银行APP或央行系统实时查验承兑人资质,例如工商银行“AI票据管家”自动推送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