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如12岁学生用压岁钱购买2200元手机需监护人追认
认知障碍型:
不能完全辨认自身行为的成年人(如间歇性精神病人)
需经司法鉴定程序确认
这类人群可独立实施两类有效行为:
纯获利益行为:如接受房产赠与、奖学金领取
与心智匹配行为:购买文具、乘坐公交等小额日常交易
生活化解读:数字时代的“法律安全护栏”
场景1:初中生的“游戏充值风波”
行为界定:14岁学生偷用父母银行卡充值5万元→商家需全额退款(因其行为超出年龄认知范围)
司法创新:2024年某游戏平台引入“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验证”,纠纷率下降60%
场景2:阿尔茨海默患者的“糊涂签约”
风险防控:70岁老人被诱导签订高息理财合同→家属申请司法鉴定后成功撤销
司法认定的“三重验证机制”
1.年龄核验:8周岁的“硬杠杠”
绝对标准:
7岁儿童赠送同学限量球鞋无效(未达年龄门槛)
16岁电竞主播年入百万可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经济独立性审查
劳动收入认定:需提供连续6个月工资流水及社保记录
新型争议:游戏代练、直播打赏等收入是否计入劳动所得(2024年杭州判例持否定态度)
3.心智评估的科技革新
传统方式:三甲医院精神鉴定报告
数字赋能:
脑电波监测系统评估认知水平
区块链存证日常行为数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