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思同向性:各方意思表示方向一致而非对立(如合伙协议中的出资约定);
效力整体性:决议对全体参与者具有约束力,包括反对者(如业主大会通过管理规约)。
生活化解读:从“开餐馆”到“线上众筹”的群体决策
场景1:合伙创业的“利益公约数”
传统模式:三人共同签署《合伙协议》,约定各出资30万开餐厅→需全体签字确认股权比例;
数字升级:使用电子签约平台同步签署,区块链存证签约时间戳。
这就像乐队合奏——每个乐手按谱演奏,最终形成完整乐章。
场景2:小区自治的“治理方程式”
线下决议:业主大会投票通过电梯改造方案→需2/3业主参与且过半数同意;
链上治理:物业公司部署智能合约,业主通过数字钱包投票,结果自动执行。
数字时代的“行为重构”
1.智能合约:代码化的群体意志
传统场景 | 数字创新 | 法律定性 |
---|---|---|
股东大会现场表决(纸质投票) | DAO组织链上提案+代币投票 | 代码逻辑构成“电子共同意思表示 |
社团章程修订(会议记录) | GitHub协作编写开源协议 | 代码提交记录视为意思表示迭代 |
2.元宇宙中的“平行共识”
虚拟组织创建:百名用户签署《元宇宙画廊共建协议》,NFT作品版权集体管理;
数据治理协议:用户联盟与平台签订《隐私数据共治公约》,约束所有注册会员。
三大黄金法则:让群体决策既高效又合法
1.意思表示真实性校验
线下场景:
股东会需保存签到表、表决票原件至少10年;
业委会决议应公示会议录像防篡改。
数字场景:
智能合约需经第三方代码审计;
链上投票绑定数字身份认证(如公安部CTID)。
2.效力边界划定
内部约束:社团章程不得约定“强制没收会员财产”等违法条款;
外部抗辩:公司决议侵害债权人利益时,法院可裁定部分无效。
3.争议解决双通道
非诉机制:
通过司法区块链固定微信群的讨论记录;
向行业协会申请决议效力认证。
诉讼策略:
主张“程序违法”请求撤销决议(如未提前15天通知股东);
要求查阅完整的表决过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