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为人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和方向,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红灯停、绿灯行;
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如《民法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
国家强制性:以军队、警察、法庭等暴力机关为实施保障,如酒驾者被强制吊销驾照;

程序性:通过法定步骤实现权利义务,如离婚需经过民政局登记或法院判决;
可诉性:违法行为可通过诉讼解决,如网购纠纷可向法院起诉索赔。
大白话解读:社会运行的“硬核说明书”
场景1:学校里的“微型法治”
某中学《学生守则》规定“迟到扣德育分”,这属于校规;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得体罚学生”则属于法律。两者的区别在于:
校规:校长制定,仅约束本校师生,违规者最多被通报批评;
法律:国家制定,约束全国公民,违法者可能被拘留或判刑。
场景2:直播带货的“规则边界”
网红主播与平台签订《最低价协议》属于商业合同,但若协议中包含“禁止销售其他平台”的条款,则可能违反《反垄断法》——前者违约需赔偿,后者违法将面临行政处罚。
本质比喻:
法就像社会游戏的“通用操作手册”——不同于企业规则(玩家自定攻略)、道德准则(玩家默契),法律由国家统一编写,违规者会被系统强制踢出游戏。
六大特征的深度拆解与生活案例
1.规范性:行为的“GPS导航”
正向案例:
《食品安全法》规定餐馆后厨必须安装监控,引导行业标准化经营;
反向警示:
某小吃店用“土法腌制”酸菜导致食物中毒,因违反操作规范被罚10万元。
2.国家意志性:规则的“出厂认证”
立法过程:
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通过,反映国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意志;
认可惯例:
最高法将“善意救助不担责”的判例上升为司法解释,民间“扶老人”善行获得法律背书。
3.国家强制性:违规的“物理外挂”
强制执行:
老赖拒绝支付赡养费,法院可直接划扣其银行存款;
刑事震慑:
某公司偷排废水,环保部门联合公安查封生产线,负责人被判刑3年。
4.普遍性:无差别的“规则覆盖”
空间维度:
海南渔民在南海作业需遵守《渔业法》,与山东渔民适用同一标准;
对象维度:
某明星偷税2亿元与普通职员漏税2万元,均需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
5.程序性:维权的“通关秘籍”
正向流程:
房屋买卖需经历网签备案、资金监管、过户登记等法定程序;
程序正义:
即便证据确凿,警察未出示搜查证取得的物证仍可能被法院排除。
6.可诉性:权利的“终极武器”
民事维权:
消费者网购到假货,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退一赔三”;
行政救济:
市民对违章停车罚单不服,可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