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性:法反映的是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如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共同意志,而非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
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受制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例如农耕社会的土地法与工业社会的知识产权法存在本质差异。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
大白话解读:社会运行的“游戏规则说明书”
生活场景:一家奶茶店的经营法则
老板制定规则:
奶茶店规定“员工迟到扣50元”,这体现了老板(统治阶级)维护经营秩序的意志;
若该店转型为加盟连锁,规则会新增“原料统一采购标准”——这源于规模化经营的物质需求变化。
规则执行逻辑:
员工违反规则会被扣钱(国家强制力),但规则本身必须合理(如不能规定“每天工作15小时”,否则违反劳动法体现的工人阶级意志)。
本质比喻:
法就像社会这台“巨型机器”的操作手册——手册内容由机器所有者(统治阶级)编写,而编写依据是机器的构造原理(生产力水平)。
法的本质中的“矛盾统一体”
矛盾1:统治阶级意志vs物质条件约束
企业并购案例:
某科技公司并购协议中,要求“被收购方核心团队锁定5年”——这体现资方(统治阶级)控制人力资本的意志;
但该条款的合法性受《反垄断法》约束,后者源于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物质需求。
矛盾2:主观立法活动vs客观规律制约
环保法演变:
工业革命初期法律允许任意排污(资本家意志主导);
现代《环境保护法》强制减排(受生态承载力这一物质条件倒逼)。
从生活场景理解法的本质
场景1:交通法规中的“阶级意志”
电动车限速规定:
一线城市将电动车限速从20km/h提升至25km/h(反映外卖平台等新兴经济力量的诉求);
但农村地区仍执行15km/h旧规(传统生产方式的延续)。
场景2:遗产继承中的“物质烙印”
房产继承纠纷:
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维护地主阶级土地集中(农业经济需求);
现代《民法典》规定子女平等继承权(适应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家庭结构)。
场景3:直播带货的“规则重构”
网红与平台的博弈:
平台制定“最低价协议”条款(资本方意志);
《电子商务法》新增“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条款(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需求)。
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1:“法是全民意志的体现”
反例:
2023年某国通过《反罢工法》限制铁路工人权益,直接反映执政党背后的资本集团意志。
误区2:“法律可以随意制定”
客观约束:
即便统治阶级希望制定“全民每天工作12小时”的法律,也会因引发生产力下降(工人过度疲劳)而无法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