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本质回答的是“法究竟代表谁的利益”“法从何而来”的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法的本质可概括为两点: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并非中立,而是反映社会中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例如,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本质上是保护工人阶级利益,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意志。
误区:这里的“统治阶级”并非指某个人或小团体,而是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如我国法律体现人民意志)。
法的内容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法律不能脱离现实凭空产生,而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如生产力、生产关系)塑造。例如:
电商法出台:随着网络购物普及,假货、数据泄露等问题频发,国家制定《电子商务法》规范平台责任,这是经济形态变化倒逼法律调整的典型表现。
环保法规趋严:工业化导致污染加剧,《环境保护法》增设“按日计罚”条款,反映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法的特征:规则的“外在标志”
法的特征是区别于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规范的独特属性,主要包括以下五点:
1.国家意志性——规则由谁制定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如全国人大)制定或认可,代表国家意志。例如:
税收法规:财政部发布的《增值税法》规定企业纳税义务,任何企业必须遵守,体现国家通过法律管理经济的意志。
交通法规:闯红灯罚款200元,这一规则由交管部门执行,背后是国家对公共安全的统一管理。
2.规范性——规则如何指导行为
法律为行为提供明确的标准和后果,像“说明书”一样告诉人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例如:
劳动合同条款:企业与员工约定“试用期不超过6个月”(《劳动合同法》第19条),违反则需支付赔偿金,这就是法律对劳资双方行为的规范。
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限量,超标即违法,商家必须遵守。
3.普遍约束性——规则对谁有效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一视同仁,无人可例外。例如:
明星偷税被罚:某明星通过“阴阳合同”逃税,税务机关依法追缴税款并罚款,证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企业纳税义务: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均需按《企业所得税法》申报纳税,无一例外。
4.国家强制性——规则如何执行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如警察、法院)为后盾,违法必究。例如:
酒驾处罚:交警对酒驾者扣分、罚款甚至拘留,强制力保障交通法规的权威。
欠薪入刑:企业主拖欠工资可能被判刑(《刑法》第276条),国家通过刑罚震慑违法行为。
5.物质制约性——规则为何变化
法律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调整,具有动态性。例如:
个人信息保护法:过去数据滥用问题不突出,随着互联网普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于2021年出台,填补法律空白。
民法典继承新规: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民法典》新增“侄子侄女可代位继承”,适应家庭结构变化。
法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本质决定方向:法律保护谁、限制谁,取决于社会主导阶级的利益(如我国法律保护人民福祉)。
特征保障运行:国家制定规则、平等约束所有人、强制惩罚违规者,确保社会有序运转。
实例串联:
小王开网店卖服装(物质条件催生电商形态)→遵守《电子商务法》公示营业执照(国家意志性)→明码标价、保证质量(规范性)→无论店铺规模大小均需纳税(普遍约束性)→若卖假货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国家强制性)→未来法律可能因直播带货兴起再次修订(物质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