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可在发卡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
预付卡的分类  ​一、按使用范围分类
  这是预付卡最基础的分类方式,直接决定了它的使用场景和监管规则。
  ​单用途预付卡
  ​定义:只能在一个企业或同一品牌连锁店使用,相当于“专属消费券”。
  ​例子:苏宁卡(只能在苏宁门店消费)、美容院会员卡(仅限本店使用)、星巴克礼品卡(限星巴克门店兑换)。
  ​特点:
  商家自主发行,无需第三方清算;
  需向商务部备案,消费者可登录商务部网站查询发卡企业资质。
  ​案例:某健身房推出3000元年卡,用户充值后仅限在该健身房消费,若健身房倒闭,资金可能无法追回。
  ​多用途预付卡
  ​定义:可在跨行业、跨地区的多个签约商户使用,相当于“通用消费卡”。
  ​例子:商通卡(可在商场、餐厅、加油站使用)、福卡(支持超市、便利店等)。
  ​特点:
  需由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机构发行(如银联商务);
  资金通过银联等清算平台流转,安全性更高。
  ​案例:企业购买商通卡作为客户礼品,持卡人可在全国数千家合作商户消费。
  ​二、按是否记名分类
  根据持卡人身份是否绑定,预付卡分为两类:
  ​记名预付卡
  ​定义:需实名登记,支持挂失、赎回。
  ​例子: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预付卡(需身份证办理)、企业定制员工福利卡(绑定工号)。
  ​特点:
  单张充值金额上限5000元;
  丢失后可冻结账户,保障资金安全。
  ​适用场景:企业发放员工福利、高价值礼品卡。
  ​不记名预付卡
  ​定义:无需实名,即买即用,但不可挂失。
  ​例子:超市购物卡(如家乐福卡)、公交卡(如北京一卡通)。
  ​特点:
  单张充值金额上限1000元;
  适合小额临时消费,但丢失后资金无法追回。
  ​风险提示:某消费者购买1000元不记名餐饮卡后丢失,被他人捡到直接消费。
  ​三、按载体形态分类
  随着技术发展,预付卡逐渐从实体向虚拟形态升级。
  ​实体预付卡
  ​定义:传统塑料卡片,通过磁条或芯片存储信息。
  ​例子:交通银行世博预付卡(芯片卡)、商超发行的礼品卡(磁条卡)。
  ​特点:
  需携带实体卡,存在磨损、消磁风险;
  支持线下刷卡消费。
  ​虚拟预付卡
  ​定义:以数字形式存在,绑定手机或电子账户。
  ​例子:微信卡包中的电子咖啡券、支付宝“快捷享”电子礼品卡。
  ​特点:
  通过二维码或NFC技术支付;
  支持线上核销,减少实体卡制作成本。
  ​案例:用户通过手机APP购买200元电子书卡,扫码即可兑换指定书籍。
  ​四、按应用场景分类
  不同场景的预付卡功能设计差异显著:
  ​零售消费类
  ​用途:刺激消费、锁定客户。
  ​例子:便利店“满100送20”储值卡、餐厅“充500送100”会员卡。
  ​运营逻辑:通过预存优惠提升用户复购率。
  ​公共服务类
  ​用途:简化公共事业缴费流程。
  ​例子:校园一卡通(食堂、洗衣房通用)、ETC充值卡(高速通行费自动扣款)。
  ​优势:整合多场景支付,减少现金管理成本。
  ​企业福利类
  ​用途:员工激励、客户维系。
  ​例子:企业采购超市卡作为中秋福利、房地产公司赠送加油卡吸引客户。
  ​财税处理:需按“职工福利费”或“业务招待费”入账,并代扣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