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住房制度改革产生的公有住房转让纠纷。
3.劳动者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或者对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职业病诊断鉴定结论的异议纠纷。
4.家庭或者个人与家政服务人员之间的纠纷。
5.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6.农村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之间的纠纷。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通俗理解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的“六大战场”——职场人踩过的坑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劳动争议主要分为以下六类,每类都有典型场景:
1.确认劳动关系:到底是不是“自己人”?
核心问题:员工和公司到底是不是法律认可的“雇佣关系”?
案例:外卖骑手小李每天按平台规定接单、穿工服,但平台坚称是“合作关系”。法院根据考勤记录和工资发放流水,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平台需补缴社保。
常见场景:
未签合同的兼职、临时工;
外包员工实际受企业直接管理(如规定工作时间、考核标准)。
2.劳动合同纠纷:白纸黑字算不算数?
核心问题:合同怎么签、怎么改、违约了怎么办?
案例:程序员小张合同约定月薪2万,但公司以“绩效考核不达标”为由只发1.5万。法院发现公司未提前公示考核标准,判决补发差额。
高频争议点:
试用期无故延长(如约定3个月却拖到半年);
擅自调岗降薪(如设计师被强行转岗做销售)。
3.解雇与辞职:凭什么开除我?离职赔偿怎么算?
核心问题:辞退是否合法?员工被迫离职能否索赔?
案例:某公司以“业务调整”辞退孕妇小王,但无法提供岗位撤销证据。法院认定违法解雇,判决赔偿2倍经济补偿金。
典型场景:
口头辞退却不给书面通知;
拖欠工资3个月,员工“被迫辞职”索赔补偿。
4.工资福利争议:钱给没给够?福利有没有?
核心问题:加班费、年终奖、社保是否到位?
案例:奶茶店员工小刘每月加班30小时,公司却称“自愿加班不付钱”。法院根据考勤记录判决补发1.5倍加班费。
常见纠纷:
按最低基数缴纳社保(如月薪1万却按3000元基数交养老保险);
年终奖发放规则不明确(如口头承诺5万年终奖,年底却说“效益不好不发”)。
5.工伤与劳动保护:受伤算谁的?公司管不管?
核心问题:工伤认定、医疗费由谁承担?
案例:快递员老陈送货途中被车撞伤,公司拒不承认工伤。法院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认定属工伤,公司需支付医疗费和停工留薪期工资。
争议焦点:
下班顺路买菜遇车祸是否算工伤;
职业病认定(如长期接触粉尘患肺病)。
6.竞业限制与泄密:离职后能不能去对手公司?
核心问题:竞业协议是否有效?补偿金是否到位?
案例:某科技公司前员工跳槽竞品企业,但公司连续3个月未支付竞业补偿金。法院判定协议失效,员工无需赔偿。
解决劳动争议的“四步走”——从吵架到维权
协商:直接找HR或老板谈(适合小额纠纷,如补发加班费);
举例:保洁阿姨发现工资少发500元,直接找主管核对考勤后补发。
调解:通过工会或第三方组织调解(如社区劳动服务站);
案例:外卖骑手与平台就高温补贴争议,经劳动服务站调解后达成协议。
仲裁: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裁决(必经程序,耗时1-2个月);
流程:提交仲裁申请→举证(合同、工资条、聊天记录)→开庭→裁决。
诉讼: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法院起诉(如涉及赔偿金额认定)。
关键证据:
电子证据优先:微信工作群记录、电子打卡数据可直接作为证据;
工资转账记录、社保缴费记录;
工伤认定书、医疗费用单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