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式转贴现是金融机构之间以票据为质押的短期融资行为,可以理解为银行A把一张未到期的“欠条”暂时抵押给银行B,拿到现金应急,并约定到期后连本带息赎回票据。整个过程类似“典当行质押借款”,核心特点是:
回购式转贴现是什么?  ​所有权不转移:票据只是暂时抵押,赎回后仍归原银行所有;
  ​风险由卖出方承担:如果票据到期无法兑付,银行A需自掏腰包还钱;
  ​利息按天计算:融资成本取决于质押时间和市场利率。
  举个生活化例子:
  ​企业端:某空调厂收到经销商1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3个月后到期),但急需现金采购铜管,于是找银行A贴现,支付3万元利息后拿到97万元。
  ​银行端:银行A持有1个月后,因季末存贷比考核缺钱,将票据以98万元质押给银行B,约定10天后以98.5万元赎回。此时:
  银行A:支付0.5万元利息,获得10天应急资金;
  银行B:赚取0.5万元利息,风险极低(票据到期前银行A必须赎回)。
  ​操作流程:从质押到赎回的“四步走”​
  以银行A(正回购方)向银行B(逆回购方)融资为例:
  ​协商条款:约定质押金额(如98万元)、利率(年化6%)、赎回期限(如7天);
  ​票据核验:银行B通过央行电子系统核查票据真伪及承兑银行信用;
  ​资金划转:线上清算实时到账,银行A获得98万元;
  ​到期赎回:7天后银行A支付98.5万元(本金+利息),取回票据。
  关键细节:
  ​赎回时间窗口:需明确“赎回开放日”(最早赎回日)和“赎回截止日”(最晚赎回日),超期未赎回则自动转为买断式转贴现;
  ​利息计算:利息=质押金额×利率×天数/360。例如质押98万元、利率6%、7天利息=98万×6%×7/360≈1,146元。
  ​与买断式转贴现的核心区别
​回购式转贴现​与买断式转贴现的区别
维度 回购式转贴现 买断式转贴现
所有权 暂时抵押,赎回后仍归原银行 永久转让,买入方持有到期
风险承担 卖出方(银行A)承担兑付风险 买入方(银行B)承担兑付风险
利润模式 赚取短期利息差 赚取票面金额与买入价差额
适用场景 7天、1个月等超短期资金周转 长期资产结构调整或风险分散
  案例对比:
  ​回购式:银行A质押票据借98万元,7天后支付0.5万元利息赎回;
  ​买断式:银行A直接以99万元卖断票据,彻底失去所有权。
  ​企业端的实际应用:灵活融资与成本控制
  企业通过回购式转贴现可实现“一票两用”:
  ​首次贴现:解决短期现金流问题;
  ​银行转质押:帮助银行获得低成本资金,间接降低企业后续融资利率。
  典型案例:
  某电商平台持有200万元商业承兑汇票(6个月到期),向银行贴现获得194万元(利息6万元)。1个月后银行将该票据以196万元回购式转贴现给其他机构,约定2个月后赎回。此时:
  ​银行:支付2万元利息,获得2个月资金用于放贷;
  ​电商平台:因银行资金成本降低,下次贴现利率从3%降至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