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是指​​为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公民合法权益​​,​​对不法侵害人采取必要防卫措施​​的法定权利。其核心特征包括:
正当防卫  ​​紧迫性​​:侵害必须正在进行且具有现实危险性;
  ​​对象特定性​​:只能针对实施侵害的行为人;
  ​​限度可控性​​:防卫强度与侵害程度基本相当。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需承担相应责任。2020年《正当防卫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规则,强调判断标准需立足防卫时的具体情境。
  大白话解读:生活中的“合法反击说明书”
  ​​场景1:深夜便利店的自救时刻​​
  ​​合法反击​​:店员遭遇持刀抢劫,用防暴叉制服歹徒→属正当防卫;
  ​​过当风险​​:若歹徒已倒地求饶仍持续击打→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这就像打游戏里的“紧急闪避”——对方出招时才能按防御键,且不能放大招秒杀残血对手。
  ​​场景2:小区遛狗的“意外冲突”​​
  ​​挑拨陷阱​​:业主A故意激怒宠物狗引发撕咬,再“防卫”击打犬只→属防卫挑拨;
  ​​合法界限​​:未拴绳的狗突然扑咬,主人挥包驱赶致其轻伤→符合防卫限度。
  司法认定的“五大黄金法则”
  1.​​侵害实时性:按下“防御键”的时机​​
  提前准备刀具防身≠斗殴预谋;
  侵害结束后的报复=事后防卫。
  2.​​防卫精准度:瞄准“攻击源”​​
  误伤围观群众=违法;
  抢夺凶器反制=合法。
  3.​​强度适配表:从“推搡”到“械斗”的尺度​
强度适配表
​侵害行为​ ​合法防卫方式​ ​过当风险点​
徒手殴打 格挡、按压制服 使用刀具致重伤
持械威胁 夺取凶器、报警威慑 连续击打已丧失攻击力者
  4.​​证据留痕术:数字时代的“防卫自证”​​
  智能手表自动报警录音;
  区块链存证打斗时间轴(如网页7杭州互联网法院实践)。
  5.​​特殊防卫权:面对“致命暴击”的无限制格挡​​
  对行凶、杀人、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防卫致侵害人死亡不负刑责(如网页4小美案例)。
  普通人的“防卫应急包”
  1.​​事前预防三件套​​
  ​​环境扫描​​:深夜独行避免戴耳机,优先选择有监控路段;
  ​​设备配置​​:携带防狼警报器(非管制刀具);
  ​​法律预演​​:熟记110报警定位话术:“我在XX路遭遇持刀威胁,对方穿黑色外套”。
  2.​​事中应对五秒法则​​
  ​​0-1秒​​:高声呵斥“停下!我报警了!”(威慑);
  ​​2-3秒​​:利用随身物品建立安全距离(如雨伞、背包);
  ​​4-5秒​​:反击同时触发紧急联络设备。
  3.​​事后存证四步走​​
  ​​即时固证​​:手机拍摄伤口、现场物品散落位置;
  ​​证人锁定​​:请求目击者留下联系方式;
  ​​医疗同步​​:就诊时明确伤情与侵害行为的关联性;
  ​​区块链存证​​:通过“权利卫士”等APP上传时间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