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比喻:
税号相当于企业的“税务身份证号”,主要用于日常经营中的发票开具、税款缴纳等场景。
纳税人识别号则是税务机关用于管理所有纳税人(包括企业、个人、非居民实体等)的“统一数据库编码”,覆盖范围更广。

某科技公司“上海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的税号是“91310122MA7JKL1234”(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税务机关在系统中将其标记为纳税人识别号。此时,两者完全一致。
但如果是外籍个人“John Smith”在中国取得收入,他的纳税人识别号可能是护照号“P12345678”,而这类自然人通常不被称为“税号”。
两者的“统一性”:三证合一后的核心规则
自2015年“三证合一”改革后,中国企业的税号和纳税人识别号已统一为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具体规则如下:
1.企业的税号=纳税人识别号
构成:1位登记管理部门代码(如9代表工商)+1位机构类别代码+6位行政区划代码+9位主体标识码+1位校验码。
案例:
某餐饮连锁企业“杭州味之源餐饮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后,营业执照上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30102MA8ABCD5678”既是税号,也是纳税人识别号。
2.个体工商户的特殊性
规则:
未办理工商登记的个体户:纳税人识别号为“身份证号+2位顺序码”,例如“33010219900101123401”;
已办工商登记的个体户:与企业相同,使用18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案例:
个体户张师傅开了一家五金店,未注册营业执照,其纳税人识别号为“身份证号+01”;若注册为“张氏五金商行”,则使用统一代码。
3.自然人的纳税人识别号
规则:中国公民使用身份证号(18位),外籍个人使用护照号或税务机关赋予的编码。
案例:
自由职业者李女士在申报个人所得税时,直接使用身份证号“410105199505061234”作为纳税人识别号。
实务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1.发票开具与认证
强制要求: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时,必须填写购买方的“纳税人识别号”(即税号),否则不得作为税收凭证。
案例:
某广告公司因未在发票上填写客户税号,导致客户无法抵扣进项税额,最终赔偿客户损失12万元。
2.跨境税务申报
区分场景:
境内交易:统一使用18位代码;
出口退税:需同时提供中国纳税人识别号和境外税号(如欧盟VAT号)。
3.信息变更与验证
唯一性:税号终身不变,即使企业更名、迁移,仍沿用原代码。
验证工具: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电子税务局查询税号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