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调控货币的“总阀门”: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放贷意愿;
化解银行流动性风险:防止商业银行因资金链断裂引发系统性危机;
定向支持经济领域:通过优先收购特定行业票据(如绿色产业),引导资金流向国家战略方向。
典型案例:从面包店到中央银行的资金链条
场景还原:
企业贴现:面包店收到超市开出的100万元银行承兑汇票(3个月后到期),但因急需资金采购面粉,向银行A贴现,支付2万元利息后拿到98万元现金。
银行转贴现:1个月后,银行A因存款流失需要资金,将票据以99万元卖给银行B(扣除1万元利息)。
再贴现触发:银行B持有1个月后,突遇贷款违约潮,资金周转困难,于是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
再贴现操作:
票据剩余期限:1个月;
再贴现利率:年化2%;
利息=100万×2%×30/360≈1,666元;
实付金额=100万-1,666元=998,334元。
结果:
银行B:提前拿到99.8万元,缓解资金压力;
中央银行:持有票据到期后收回100万元,赚取1,666元利息;
最终收款:票据到期时,中央银行直接向超市的开户行收取100万元。
关键点: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的“最后融资渠道”,通常利率低于市场贷款;
票据必须基于真实交易(需提供增值税发票、合同等),防止空转套利。
再贴现的三大作用
调节市场资金“松紧度”
降低再贴现率→银行融资成本下降→增加放贷→市场流动性宽松(刺激经济);
提高再贴现率→银行融资成本上升→减少放贷→市场流动性收紧(抑制通胀)。
化解金融系统风险
当商业银行遭遇挤兑或坏账激增时,再贴现提供紧急流动性支持,避免连锁反应。
定向扶持重点产业
央行通过设置专项再贴现额度(如绿色票据、乡村振兴票据),引导资金流向政策支持的领域。
与贴现、转贴现的区别
维度 | 贴现 | 转贴现 | 再贴现 |
---|---|---|---|
参与方 | 企业 ↔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 | 商业银行 ↔ 中央银行 |
利率决定方 | 市场供需 | 市场供需 | 央行官方设定 |
政策属性 | 企业融资工具 | 银行间资金调剂 | 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
风险承担者 | 商业银行 | 买入方商业银行 | 中央银行 |
贴现:企业把“欠条”卖给银行换现金;
转贴现:银行把“欠条”转卖给其他银行换现金;
再贴现:银行把“欠条”卖给央行换现金,属于“终极变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