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单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部分组成,像说明书一样指导人们如何行动。
行为模式:分为三类:
授权性规范(可以做什么):例如《民法典》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意味着你可以自主决定是否改名。
命令性规范(必须做什么):如《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驾驶员“红灯停绿灯行”,否则会被扣分罚款。
禁止性规范(不能做什么):如《刑法》规定“禁止故意杀人”,违反者将面临刑罚。
法律后果:分为肯定性后果(如合同有效)和否定性后果(如合同无效或违法处罚)。
案例:
张三与李四签订房屋买卖合同(行为模式:民事主体可自由订立合同)→若李四违约不交房,法院判其赔偿违约金(否定性后果)。
权利与义务:社会关系的“天平”
法的核心内容是规定权利与义务,二者相互依存,如同天平的两端:
权利:法律赋予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
物权:王五购买房产后,享有对房屋的占有、使用、处分权(《民法典》物权编)。
人格权:明星李某的肖像被商家盗用,可起诉索赔(《民法典》人格权编)。
义务:法律要求主体必须履行的责任。
纳税义务:企业需按《企业所得税法》申报税款,否则面临滞纳金(《税收征管法》)。
抚养义务:父母必须抚养未成年子女,若遗弃可能构成犯罪(《刑法》第261条)。
案例:
夫妻离婚时,全职主妇因承担家务较多,可要求经济补偿(权利与义务平衡,《民法典》第1088条)。
部门法分工:社会问题的“分类工具箱”
法的内容通过不同法律部门分类调整特定领域的社会关系,常见的包括:
宪法: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
案例:公民有权对政府提出批评建议(《宪法》第41条),若遭打压可依法维权。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与人身关系。
案例:网购商品质量问题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买家可要求“退一赔三”。
刑法:界定犯罪与刑罚,维护社会秩序。
案例: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负责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刑法》第176条)。
行政法:规范政府与公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案例:企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被环保部门罚款(《环境保护法》第63条)。
法律责任:违反规则的“代价清单”
法律责任是法的强制力体现,根据违法性质分为三类:
民事责任:以赔偿、恢复原状为主。
案例:宠物狗咬伤邻居,主人需支付医疗费(《民法典》第1245条)。
行政责任:包括罚款、吊销执照等。
案例:商家销售过期食品被市场监管部门罚款10万元(《食品安全法》第124条)。
刑事责任:最严厉的惩罚,如自由刑、死刑。
案例:司机醉驾致人死亡,构成交通肇事罪被判刑(《刑法》第13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