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长期借款:银行融资的“主力军”
定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1年的带息债务,用途集中于固定资产购建或技术改造。
案例:
汽车制造厂为升级生产线获银行贷款8亿元(期限7年,年利率4.5%);
高校新建校区获政策性贷款3亿元(期限10年,财政贴息1.5%)。
2.应付债券:公开市场的“融资工具”
定义:企业发行的期限>1年的债券(如公司债、绿色债券),利息可抵税(税盾效应)。
特殊处理:
溢价/折价发行:票面利率>市场利率时溢价发行(如票面100元,发行价105元);
利息调整:按实际利率法分摊折溢价(如折价债券每年调增利息费用)。
行业案例:
地铁集团发行20年期绿色债券融资15亿元(用于采购新能源列车)。
3.长期应付款:分期支付的“大额负债”
常见类型:
融资租赁款:分期支付租赁资产价款(如航空公司租入飞机,10年支付租金12亿元);
分期购资产款:延期支付设备购置款(如电商企业分期购入物流机器人,3年付清5,000万元)。
计量规则:按未来付款额现值入账(如融资租赁设备现值9亿元>合同价8亿元,按9亿元确认负债)。
4.租赁负债:新租赁准则的“关键项”
适用场景:执行新租赁准则的企业,反映尚未支付的租赁付款额现值。
案例:
连锁酒店租用物业10年,年租金1,000万元→按折现率5%计算租赁负债现值7,700万元。
5.预计负债:或有事项的“谨慎计提”
触发条件:未来很可能(概率>50%)导致经济资源流出的现时义务,如:
产品质量保修(如家电企业计提1年内保修费800万元);
未决诉讼(如科技公司因专利纠纷预提赔偿金1,200万元)。
6.递延收益:政府补助的“分期确认”
分类:
与资产相关:补助款用于购建长期资产(如芯片厂获设备补贴2亿元,分10年转入收益);
与收益相关:补偿已发生费用(如环保企业获研发补贴3,000万元,一次性确认收益)。
7.递延所得税负债:税会差异的“未来税负”
产生逻辑:会计利润>应税所得时,未来需补缴的税款(如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形成暂时性差异500万元)。
行业特性:负债结构的差异化应用
1.制造业:长期借款主导(占比超60%)
典型案例:
重工企业购置重型机械,5年期贷款12亿元(占非流动负债70%)。
2.科技企业:债券与预计负债并重
特殊场景:
发行可转债融资(如AI公司发行5年期可转债8亿元);
高计提研发风险准备金(如生物医药企业计提临床实验失败预备金1亿元)。
3.公用事业:递延收益占比高
政策依赖:
光伏电站获政府建站补贴5亿元,分15年确认收益。
实务要点
1.核心财务指标
资产负债率=非流动负债/总资产
警戒线:>70%提示过度杠杆(案例:某房企比率达85%,引发债务重组)。
利息保障倍数=(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利息支出
安全值:>3倍(如利润总额1亿元+利息0.3亿元→倍数4.3)。
2.实务操作规范
期限重分类:
1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需转入流动负债(如第4年到期的5年期贷款)。
附注披露:
说明利率、担保方式(如披露“长期借款以厂房抵押,利率4.5%”)。
减值测试:
定期评估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1.5时启动再融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