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中的持有待售资产是指企业已明确计划出售的非流动资产或处置组,需在一年内完成交易,且满足“可立即出售”和“出售极可能发生”两大条件​​。例如,某制造企业计划出售一条闲置生产线,已签订出售协议并预计3个月内完成交割,则该生产线需从“固定资产”转入“持有待售资产”单独列示。​​初级会计考生需掌握这一核心概念,这是《初级会计实务》中负债与资产分类的重要考点​​,误判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流动性与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表中的持有待售资产  核心定义与业务场景
  ​​1.持有待售资产的本质属性​​
  持有待售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的临时性调整​​,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可立即出售​​:资产处于可直接交易状态,无需重大改造或审批延迟;
  ​​出售极可能发生​​:企业已签订具法律效力的购买协议,且交易预计在1年内完成。
  ​​案例​​:某房地产公司拟出售一栋已竣工的写字楼,已与买方签订合同并支付定金,该资产需转入“持有待售资产”科目。
  ​​2.典型业务场景​​
  ​​固定资产出售​​:机器设备、厂房等因业务调整计划出售;
  ​​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出售子公司或联营企业股权(如某集团剥离非核心业务);
  ​​投资性房地产转让​​:为回笼资金出售持有的商业地产。
  ​​对比案例​​:若企业计划报废一台旧设备(非出售目的),则不可归类为持有待售资产,需按固定资产清理处理。
  确认条件与分类规则
  ​​1.确认条件的三层逻辑​​
  ​​管理决策​​:出售决议需经董事会或管理层批准(如某企业股东大会通过资产剥离计划);
  ​​法律约束​​:存在不可撤销的购买协议(如合同约定违约金条款防止交易取消);
  ​​时间限制​​:交易预计在1年内完成,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1年(如政府审批延迟)。
  ​​2.分类的特殊规则​​
  ​​处置组包含负债​​:若出售的是一组资产及关联负债(如子公司股权及其应付账款),需将负债计入“持有待售负债”科目;
  ​​例外情况​​:专为转售而取得的资产(如并购后计划出售的子公司),即使尚未签订协议,也可直接分类为持有待售。
  ​​实务提示​​:若资产因市场波动导致出售计划中止,需转回原科目并按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