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非直接性与服务多产品的属性
间接材料费用的核心特征是不直接参与产品实体构成,而是服务于整体生产环境:
辅助性功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转或维持生产环境(如印刷机的专用润滑剂、车间的消毒液);
多产品共用:同一批清洁剂用于清洁多条生产线,无法精准追溯至单一产品。
反面案例:某玩具厂误将包装盒(直接材料)计入间接材料,导致成本分配失真,毛绒熊单位成本虚低10%。
2.与直接材料的本质差异
对比维度 | 间接材料费用 | 直接材料费用 |
---|---|---|
成本归属 | 通过“制造费用”分配计入产品成本 | 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科目 |
追溯性 | 无法通过领料单匹配特定产品 | 可通过领料单精准关联产品 |
车间焊接气体→间接材料(服务全车间多条生产线)。
典型构成:四类“看不见实体的生产支持材料”
1.设备维护类
润滑与耗材:设备专用润滑油、防锈剂、冷却液等(如数控机床每月耗用润滑脂200元);
维修备件:替换的轴承、皮带、电路板等易损件。
2.生产环境类
清洁用品:车间消毒液、抹布、工业吸尘器耗材;
安全防护品:防尘口罩、安全警示标识、应急药箱耗材。
3.低值工具类
小型工具:扳手、钳子、测量仪(单价低且多产品共用);
模具辅料:注塑模具的脱模剂、固定胶带。
4.能源与包装辅料
非直接能源:车间照明用电(与产量无关的基础耗电);
通用包装物:产品外箱的封箱胶带、通用标签。
行业特例:建筑施工企业的脚手架扣件(周转使用于多个工程)属间接材料。
管理实务:从归集分配到成本控制的闭环
1.核算流程的三大步骤
归集: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将间接材料费用计入制造费用(如借:制造费用—机物料消耗,贷:原材料);
分配:按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比例分摊:
公式:某产品分摊额=(该产品工时÷总工时)×间接材料费用总额;
案例:印刷厂本月间接材料费1.2万元,A海报耗工时300小时,B手册耗700小时→A分摊额=1.2万×(300/1000)=3600元。
结转:期末将制造费用全额转入生产成本(借:生产成本,贷:制造费用)。
2.成本控制的核心策略
消耗量管控:建立领用登记制度,设定单台设备月度耗材上限(如每台机床润滑油≤2升/月);
集中采购降本:通过集团统一招标采购清洁剂,价格降低15%(如某家电厂年省8万元);
技术替代:用耐用型合金钻头替换普通钻头,工具更换频率下降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