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实体构成性与直接归属性
直接材料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实体构成性:材料需成为产品的物理组成部分(如服装厂布料、机械厂金属零件);
直接归属性:能通过原始凭证(如领料单)直接匹配到具体产品,无需分摊。
反面案例:某电子厂误将车间清洁剂(间接材料)计入手机主板的直接材料,导致成本虚高20%。
2.与间接材料的本质差异
对比维度 | 直接材料费用 | 间接材料费用 |
---|---|---|
成本归属 | 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科目 | 先归集至“制造费用”,再分配 |
典型项目 | 钢材、芯片、布料 | 润滑油、包装辅料、车间耗材 |
车间设备润滑油→间接材料(服务全车间,需按工时分配)。
成本构成:五大类“看得见的材料投入”
1.核心原材料
主料:构成产品主体的材料(如家具厂的实木、建筑公司的钢筋);
外购半成品:需进一步加工的部件(如电脑厂采购的电路板)。
2.辅助材料与包装物
辅助材料:虽不构成主体但不可或缺(如家具的油漆、螺丝钉);
包装物:直接保护产品的包装(如食品厂的礼盒、化妆品玻璃瓶)。
3.能源与动力消耗
直接驱动生产设备的能源(如炼钢厂的高炉用电、纺织厂织布机的燃气)。
4.采购附加成本
运输装卸费:原材料运抵工厂的物流支出;
入库前整理费:质检、分类、仓储预处理费用。
5.特殊行业材料
建筑施工:脚手架摊销费(按周转次数分摊至项目);
食品加工:保质期管控成本(冷链运输费、保鲜剂)。
案例:某建筑公司为写字楼项目采购钢筋100吨,单价4000元,运费8000元,质检费2000元→总直接材料费用=100×4000+8000+2000=410,000元。
核算方法与应用:从归集到成本控制
1.核算方法的选择逻辑
实际成本法:中小企业常用,按采购发票+附加费计算(如面包店面粉成本=买价+运费);
标准成本法:大型企业适用,预设材料用量标准(如汽车厂规定每辆车用芯片2片,实际超耗则触发预警)。
2.成本分配的核心原则
单一产品生产:全部材料费用直接计入(如矿泉水厂的水源成本);
多产品共用材料: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
公式:分配率=材料实际总成本÷∑各产品材料定额用量
案例:家具厂本月耗用木材10万元,A款沙发定额用量30㎡,B款餐桌20㎡→
A款分摊成本=10万×(30/50)=6万元。
3.成本控制的关键策略
差异分析:锁定材料“价差”(采购成本波动)与“量差”(生产损耗超标);
案例:玩具厂塑料粒子标准单价10元/kg,实际采购价12元→价差不利2元/kg。
供应链优化:签订长期合同锁定价格(如钢厂与铁矿商签年度协议);
技术降耗:家具厂引入数控切割机,木材利用率从70%提升至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