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途物资属于存货的组成部分,但需满足一个核心条件:企业已取得该物资的所有权且尚未验收入库​​。存货的确认以法定产权归属为核心标准,而非存放地点。例如,某电商平台从海外采购一批电子产品,支付货款后商品正在国际运输途中,此时这批商品属于“在途物资”,需计入存货项目。​​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这一逻辑。
存货包括在途物资吗?  存货与在途物资的定义与关系
  ​​1.存货的核心特征:所有权归属​​
  存货是企业日常经营中持有以备出售或耗用的流动资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其判断依据是“法定产权是否属于企业”,而非物资的物理位置。例如:
  ​​属于存货的情形​​:企业已付款但尚在运输途中的原材料(在途物资);
  ​​不属于存货的情形​​:代销商品(所有权未转移至受托方)。
  ​​2.在途物资的特殊性:运输中的产权资产​​
  在途物资专指企业已取得所有权但尚未验收入库的物资,需满足以下条件:
  ​​已支付货款或取得物权凭证​​:如签订采购合同并支付定金;
  ​​运输过程可控​​:如物流信息可追踪,风险由企业承担。
  例如,某食品厂向农户采购一批小麦,支付全款后农户发货,运输途中遭遇暴雨导致部分小麦受潮。此时小麦仍属于企业存货,损失需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
  ​​3.实务中的常见误区​​
  ​​错误操作​​:将尚未签订合同的预购物资计入存货(如仅口头约定采购意向);
  ​​正确逻辑​​:只有满足“所有权+成本可靠计量”的物资才能确认为存货。
  实务中的风险警示与应对策略
  ​​1.长期挂账的风险​​
  若在途物资长期未入库,可能形成账实不符。例如:
  ​​案例​​:某贸易公司采购的进口服装因海关查验滞留3个月,财务未及时跟踪物流信息,导致存货虚增100万元,审计时被要求调整。
  ​​应对措施​​:定期核对采购合同、物流单与会计记录,建立“在途物资跟踪表”。
  ​​2.税务合规要点​​
  ​​增值税抵扣​​:一般纳税人需凭运输发票抵扣进项税,小规模纳税人则全额计入存货成本;
  ​​发票管理​​:未取得发票的物资需暂估入账,次月冲回(如月末到货但发票未到的钢材)。
  ​​3.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
  即使物资在途,若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如市场价格暴跌),仍需计提跌价准备。例如:
  ​​案例​​:某手机厂商采购的芯片在运输途中市价下跌20%,企业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提50万元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