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的核心特征是“持有以备出售或耗用”,具体分为以下三类:
库存商品:已完成全部生产流程、可直接对外销售的商品,如超市货架上的饮料、汽车厂商的待售整车;
原材料:用于生产过程的初始物料,如服装厂的布料、制药公司的中药材;
在产品与半成品:处于生产环节但未完工的物资,如手机组装中的主板、家具厂未上漆的柜体。
关键判定:
库存商品与原材料均属于存货,但前者以销售为目的,后者以生产耗用为目的;
若原材料因技术过时无法用于生产(如某电子厂淘汰的芯片),则需重分类为“其他流动资产”并计提跌价准备。
库存商品与原材料的本质差异
1.持有目的与价值转化路径
库存商品: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价值通过销售一次性实现。例如,某超市的牛奶售出后,其成本直接转入“主营业务成本”;
原材料:需通过加工转化为产品,价值分阶段转移。例如,某制药公司将中药材加工为药品后,原材料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最终转入库存商品成本。
2.会计处理逻辑
项目 | 库存商品 | 原材料 |
---|---|---|
初始计量 | 含生产成本(材料+人工+制造费用) | 仅含采购成本(买价+运费+税费) |
后续计量 | 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提跌价准备 | 若无法用于生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
科目归属 | 库存商品(资产类科目) | 原材料(资产类科目) |
某家具厂采购10万元木材(原材料),加工为沙发后成本增至15万元(库存商品),销售后结转15万元成本;
若木材因潮湿霉变无法使用,需按可变现净值(如废料价值2万元)调整账面价值,损失8万元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实务中的常见误区与风险警示
1.错误分类导致的财务报表失真
虚增资产:将滞销库存商品仍按成本列示,如某服装企业积压3年的羽绒服未计提跌价准备,导致流动资产虚高50万元;
成本核算错误:原材料采购费用误计入库存商品成本,如某食品厂将面粉运费计入“库存商品”而非“原材料”,导致毛利率虚增5%。
2.税务与审计风险
增值税风险:若库存商品销售未及时确认收入(如发出商品未满足收入条件),可能被认定为偷逃税款;
存货盘点漏洞:原材料与半成品混放导致盘点误差,如某药企因未区分中药材与半成品,审计调整后存货减值损失增加30万元。
3.管理决策误判
资金占用失衡:某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占比70%,但因生产计划滞后导致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周转率下降40%;
供应链断裂风险:某汽车厂过度依赖单一供应商的原材料,因供应商停产导致生产线停滞,库存商品无法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