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持有目的决定分类归属
存货的持有目的:直接出售或加工后出售(如服装厂库存布料)、生产耗用(如汽车厂组装零件的螺丝钉)。其流动性强,通常在1年内变现。
工程物资的持有目的:服务于长期资产建设(如厂房、生产线),属于资本性支出。例如,某光伏企业采购硅片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板(存货),但采购水泥用于修建新车间(工程物资)。
2.资产流动性对比
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于“存货”项目下,需定期评估可变现净值。
工程物资:属于非流动资产,完工前计入“在建工程”,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例如,某化工厂为扩建生产线采购的反应釜设备,在安装期间属于工程物资,投产后转为固定资产。
3.例外情形:工程物资转为存货的条件
当工程物资因项目取消或设计变更而无法用于原定工程时,可转为存货对外出售。例如:
某地产公司原计划用玻璃幕墙建造写字楼,后因项目搁置,将幕墙材料转为库存商品销售。
操作要点:需重新评估其可变现净值,并按存货计量规则调整账面价值。
会计处理差异:科目设置与报表列示
1.会计科目与核算逻辑
存货的核算科目:通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计量,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计提跌价准备。
工程物资的核算科目:单独设置“工程物资”科目,领用时转入“在建工程”,最终形成固定资产价值。例如:
购入工程物资:借:工程物资100万元,贷:银行存款100万元;
领用建厂房:借:在建工程100万元,贷:工程物资100万元。
2.减值处理方式不同
存货跌价准备: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计提,价值回升可转回(如食品厂临期商品降价后恢复热销);
工程物资减值:按长期资产减值规则处理,计提后不可转回(如停建项目的专用设备)。
3.报表列示位置对比
存货:列于流动资产项下,直接影响营运资金指标;
工程物资:纳入“在建工程”项目,属于非流动资产。
实务中的常见误区与风险警示
1.混淆工程物资与存货的后果
案例:某制造企业将建造厂房的钢材错误计入“原材料”科目,导致存货虚增、流动比率失真,审计时被要求重分类调整。
2.特殊行业的处理差异
房地产开发企业:用于建造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属于存货(持有目的是出售),但施工中的钢筋水泥仍为工程物资。
航空企业:飞机引擎若为日常更换备用(如维修耗用),属于存货;若用于新飞机装配,则属于工程物资。
3.剩余物资的转化操作要点
工程完工后剩余物资需分情况处理:
转为存货:如剩余电缆转为企业维修备件,按市场价借记“原材料”,贷记“工程物资”;
直接出售:若对外销售(如剩余建材),确认其他业务收入并结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