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预付货款:锁定原材料供应的“信用钥匙”
企业为采购货物预先支付的款项,常见于制造业和贸易行业。例如,芯片制造商向硅片供应商预付全年采购款的30%(约200万元),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防止价格波动。
2.预付工程款:工程项目启动的“燃料费”
发包方在工程开工前支付给承包方的启动资金,用于购置材料、设备租赁等。根据行业惯例,建筑工程预付款不超过合同金额的30%,如市政项目预付300万元用于采购水泥。
3.预付服务费:技术合作的“先行投入”
为获取技术服务、咨询等提前支付的费用。例如,科技公司预付10万元给软件开发团队,分阶段验收后冲销。
4.预付租金:经营场所的“长期门票”
企业为租赁场地或设备预付的费用。如连锁超市预付半年店铺租金120万元,按月分摊计入费用。
5.预付定金:交易意向的“信用凭证”
合同签订前支付的信用保证金(非法律担保性质)。例如,餐饮品牌加盟商预付5万元定金锁定区域代理权,后续转为货款。
关键提示:
与定金的本质区别:预付款无担保效力,违约时仅需原数返还;而定金适用“双倍返还”罚则(如购房定金);
时限性要求:超1年未履约需重分类至“其他应收款”,如预付3年设备定制款。
法律属性:从合同约束到清偿逻辑
1.诺成性约定:合同生效即生效力
预付款条款在合同签订后立即生效,无需实际支付作为条件。例如,物流公司与运输车队约定“预付40%运费”,即使款项未付,该条款已具法律约束力。
2.清偿性质:主合同义务的提前履行
预付款是合同价款的一部分,支付行为属于履行主债务。如建筑公司预付30%工程款后,该款项直接冲抵后续应付工程总额。
3.无担保效力:违约仅触发原款返还
若供应商无法交货,只需退还预付款(如零售商预付20万元货款后供应商停产);而定金违约则需双倍赔偿。
实务应用要点:行业差异与风险规避
1.行业议价能力的“镜像反射”
弱势企业:需高比例预付款换取供应链信任。如小型食品厂预付50%货款才能下单;
强势企业:可要求低预付款或账期。如龙头电商平台采购仅预付10%,收货后支付尾款。
2.资金占用的“双面效应”
负面风险:过量预付加剧现金流压力。某零售企业因预付80%货款导致季度资金短缺,被迫借贷;
正向价值:锁定资源规避涨价风险。如新能源车企预付锂矿采购款,规避原材料价格波动。
3.合同条款设计的“三大关键”
支付比例限制:工程预付款不超过合同额30%;
履约时间绑定:如约定“预付定金后30日内交货,逾期每日扣减0.5%款项”;
退出机制明确:如教育机构预付教材费时约定“若教材版本更新,可无条件退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