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是企业为应对存货价值下跌风险而预先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即预计售价减去销售税费、加工成本后的净额)低于其账面成本时,企业需按差额计提跌价准备,以反映存货的真实价值。例如,某家电企业库存的空调因新品发布导致旧款市价下跌,原成本2000元/台,现可变现净值仅1500元/台,每台需计提500元跌价准备。​​初级会计考生需重点掌握“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存货跌价准备是指什么?  存货跌价准备的本质:会计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存货跌价准备的核心理念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风险”​​,通过提前确认潜在损失,避免财务报表虚增资产或利润。其核心逻辑包含以下三点:
  ​​可变现净值的动态性​​
  存货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例如,某食品厂库存的冷冻海鲜,若因冷库故障导致保质期缩短,其可变现净值可能从100万元骤降至60万元,需立即计提40万元跌价准备。
  ​​计提条件的多样性​​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情形均需计提跌价准备:
  ​​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如某手机厂商芯片因技术迭代贬值30%);
  ​​产品过时或需求骤降​​(如某服装品牌积压的过季羽绒服);
  ​​存货毁损或变质​​(如某药企受潮失效的中药材)。
  ​​会计处理的匹配性​​
  跌价准备需与存货的持有目的挂钩:
  ​​直接出售的库存商品​​:按预计售价减去销售税费计算可变现净值;
  ​​需加工的原材料​​:按产成品售价反推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实务中的关键操作:从评估到计提
  1.​​可变现净值的测算方法​​
  企业需基于​​可靠证据​​(如销售合同、市场价格数据库)评估存货价值:
  ​​案例1​​:某汽车配件厂库存轮胎,若整车厂商采购价从500元/个降至400元/个,且销售税费为20元/个,则可变现净值=400-20=380元,低于成本450元,差额70元/个需计提跌价准备。
  ​​案例2​​:某超市临期牛奶,原成本10元/箱,预计促销价8元/箱,销售费用2元/箱,则可变现净值=8-2=6元,每箱计提4元跌价准备。
  2.​​计提与转回的动态调整​​
  ​​计提规则​​:仅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计提,且需区分单个存货或类别(如某电子厂按手机型号分别计提);
  ​​转回机制​​:若存货价值回升(如某化工原料因供需改善价格反弹),可在原计提额度内转回跌价准备,但不可超额转回。
  3.​​常见误区与风险警示​​
  ​​错误一​​:忽略存货状态(如委托加工物资不需计提跌价准备);
  ​​错误二​​:混淆存货所有权(如受托代销商品不计提减值);
  ​​风险案例​​:某建材企业未对滞销瓷砖计提跌价准备,导致年报资产虚高500万元,引发审计调整。
  存货跌价准备对企业的影响:从报表到决策
  1.​​财务报表的双向影响​​
  ​​利润表​​:计提跌价准备直接减少当期利润(如某企业计提100万元跌价准备,利润总额同步下降100万元);
  ​​资产负债表​​:存货账面价值调减,资产总额下降,负债率可能被动上升。
  2.​​经营决策的倒逼作用​​
  ​​库存管理优化​​:某家电企业因跌价准备计提增加,主动清理滞销库存,周转率从1.2提升至2.5;
  ​​供应链调整​​:某食品厂发现某原料频繁减值,转而与供应商签订“价格联动协议”,降低采购风险。
  3.​​税务与合规风险​​
  ​​税法差异​​: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存货跌价准备不得税前扣除(如某企业计提50万元跌价准备,需在汇算清缴时纳税调增);
  ​​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需在年报中详细披露跌价准备计提方法及金额,否则可能涉嫌信披违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