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是企业对“可能卖亏的存货”提前做的“风险准备金”。通俗来说,当库存商品的市场价跌到比成本还低时,企业需要将账面价值“砍”到实际能卖出的价格,避免财务报表虚增资产。
存货跌价准备如何计算  计算公式:
  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
  其中:
  ​存货成本:包括采购价、运费、税费等实际支出;
  ​可变现净值:预计能卖出的价格,减去销售费用(如运费、佣金)和相关税费后的净额。
  举例:
  某手机厂商库存一批旧款机型,成本1000元/台,现因新品上市只能以900元/台促销,销售费用需50元/台。
  可变现净值=900元(售价)-50元(费用)=850元/台
  存货跌价准备=1000元(成本)-850元(可变现净值)=​150元/台
  ​存货跌价准备计算步骤:三步锁定“该砍多少”​
  ​1.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根据存货类型分为两种情况:
  ​直接出售的存货​(如成品):
  可变现净值=预计售价-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需加工的存货​(如原材料):
  可变现净值=产成品预计售价-后续加工成本-销售费用-相关税费。
  案例:某服装厂用布料生产衬衫:
  布料成本50元/米,加工成衬衫需20元/米;
  衬衫预计售价100元/件(每件用1米布料),销售费用10元/件。
  则布料的可变现净值=100元(售价)-20元(加工费)-10元(销售费)=​70元/米
  若布料成本为50元/米,则无需计提跌价准备;若成本为80元/米,需计提10元/米。
  ​2.对比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成本>可变现净值:差额部分需计提跌价准备;
  ​成本≤可变现净值:无需计提。
  关键点:
  需按单个存货项目(如某型号手机)或同类存货(如某批次原材料)分别计算;
  若存货已过期、霉变或完全无使用价值(如报废品),需全额核销账面价值。
  ​3.调整跌价准备余额
  企业需动态管理跌价准备金额:
  ​补提:若当期计算的跌价准备 >已计提金额,则补提差额;
  ​转回:若可变现净值回升(如市场需求恢复),可在原计提范围内转回。
  公式:
  当期应计提跌价准备=(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贷方余额
  案例:
  某商品成本100万元,可变现净值80万元,已计提跌价准备15万元;
  当期应补提=(100万-80万)-15万=​5万元;
  若可变现净值回升至90万元,已计提15万元,则可转回15万-(100万-90万)=​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