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存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核心判定三要素
1.法律权属与控制权转移
企业需拥有存货所有权或控制权。例如:
所有权转移:供货方将商品出库单签字移交采购方;
控制权转移:委托代销商品虽在受托方仓库,但委托方仍控制定价权与处置权。
2.风险与报酬的承担主体
存货的风险(如毁损、价格波动)必须由本企业承担。典型案例:
在途物资:供应商发货后,运输途中木材因暴雨损毁,若合同约定"目的地交货",则损毁风险由供应商承担,采购方暂不确认存货;
售后回购协议:某设备商将设备售给客户并约定1年后回购,客户持有期间设备不属客户存货。
3.经济利益的可实现性
存货需能直接或间接带来收益。反例场景:
过期食品无法销售;
因政策淘汰的高污染原料(如含铅涂料),无转售或生产价值。
条件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成本构成要素的精确归集
1.买价的可靠取得
需有采购合同、发票等证明文件。特殊场景:
无发票估价入库:当月末货到票未到时,按合同价暂估入账(次月需红冲),如某企业估价入库钢材100吨,单价5000元,下月收到发票调为5100元。
2.相关税费的合法凭证
关税、消费税等需完税证明。小规模纳税人需注意:
采购环节增值税计入成本(不可抵扣),如小规模纳税人采购设备支付增值税1万元,需直接计入存货成本。
3.加工费用的合理分摊
人工费和制造费用需有工时记录或产量标准。反例:
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费用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与生产无关的水电费(如员工宿舍用电)不得分摊。
实务中的特殊场景判定
1.委托加工物资的确认
需同时满足:
委托方提供原材料且拥有产品所有权;
加工费金额明确(如签订加工协议)。
案例:某珠宝公司委托工厂加工金饰,提供黄金200克(已确认为存货),支付加工费5000元(发票已开),则该批在制品属于委托方存货。
2.寄售商品的归属判断
寄售方需满足:
商品所有权未转移至代销方;
商品毁损风险由寄售方承担。
反例:某服装品牌将货物发至商场专柜,若合同约定"售出前商场不担责",则商品仍属品牌方存货。
3.合同退货权的处理
退货率可预估时:
按预计不可退货部分确认收入与存货成本。
退货率无法预估时:
退货期内商品不确认收入,暂列"合同资产"。
要求电商企业按历史退货率计提预计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