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固定资产:企业的“长期生产力”
定义:使用期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较高且用于生产经营的资产,如厂房、设备、运输工具等。
会计处理:按历史成本入账,后续计提折旧。例如,某科技公司购入一台价值50万元的生产设备,按5年直线法折旧,每年折旧10万元,反映资产价值损耗。
典型场景: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线设备、零售企业的门店建筑。
2.存货:流动中的“待售资源”
定义: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半成品或原材料。
会计处理:按采购成本(含买价、税费、运输费)或生产成本入账,发出时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计价。例如,某食品公司库存的面粉按批次采购,若采用先进先出法,优先消耗最早购入的面粉成本。
细分类型: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周转材料(如包装物)。
3.低值易耗品:小成本、高频消耗品
定义:单价较低(如专用设备<800元、一般设备<500元)、但使用周期超过1年的物品,如办公桌椅、工具等。
会计处理:可采用一次摊销法或分次摊销法。例如,某设计公司购买一批单价300元的绘图工具,选择分次摊销,分3个月计入管理费用。
实物资产的会计处理要点
1.初始计量:成本为核心的入账规则
固定资产:包括购买价、税费、运输安装费等。例如,某企业购入一台机床,支付100万元货款、5万元运输费,入账价值为105万元。
存货:采购成本含合理损耗。例如,某化工企业采购100吨原料,运输中合理损耗2吨,按98吨实际入库数量分摊成本。
2.后续计量:折旧与减值
折旧方法:
直线法:均匀分摊成本(如厂房每年折旧5%)。
工作量法:按使用频率计提(如运输卡车按行驶里程折旧)。
存货减值: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计提跌价准备。例如,某服装企业库存100件过季服装,成本每件200元,市价仅150元,需计提5000元跌价损失。
3.处置与清查:流程与风险控制
固定资产处置: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损益。例如,某企业报废一台旧设备,原值20万元,累计折旧18万元,处置收入1万元,则损失1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
存货清查:定期盘点,盘盈计入管理费用,盘亏需区分原因(如管理不善损失进项税额需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