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企业与银行的资金流动方向,未达账项可分为四类,每类均需通过《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整:
1.银行已收,企业未收
定义:银行已收到款项(如委托收款、利息入账),但企业未收到凭证而未记账。
影响:企业账面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余额。
案例:某制造企业委托银行代收客户货款10万元,银行已入账但企业未收到回单,导致账面少计资金。
2.银行已付,企业未付
定义:银行已扣款(如代缴水电费、贷款利息),但企业未收到扣款凭证而未记账。
影响:企业账面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余额。
案例:某科技公司因银行自动扣除季度贷款利息3万元未通知,误以为账户余额充足,险些开出空头支票。
3.企业已收,银行未收
定义:企业已收款入账(如收到转账支票),但银行尚未完成结算。
影响:企业账面余额大于银行对账单余额。
案例:某餐饮企业月末将客户支票5万元登记入账,但支票次月才存入银行,导致银行对账单未体现该笔收入。
4.企业已付,银行未付
定义:企业已付款(如开出支票),但银行未处理。
影响:企业账面余额小于银行对账单余额。
案例:某贸易公司支付供应商货款20万元并记账,但供应商延迟兑付支票,银行未划转资金,导致账实差异。
未达账项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与风险
1.财务数据失真
虚增/虚减现金流:若企业未及时调整未达账项,可能误判可用资金。例如,某建筑公司因未调整“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50万元材料款,虚增账面余额导致超支采购。
利润操纵风险:长期未调整的“银行已收企业未收”款项可能虚增收入,违反会计准则。
2.内控漏洞暴露
舞弊风险:某公司财务人员利用“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时间差,伪造收款凭证挪用资金15万元,审计时通过调节表发现异常。
资金链断裂隐患:未达账项若涉及大额资金(如跨境电汇延迟),可能影响企业偿债能力。
3.税务合规问题
企业需每月上传调节表至税务系统,逾期可处以罚款。例如,某电商企业因未及时调整“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税款导致滞纳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