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货必须满足两个确认条件:一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成本能可靠计量。通俗来说,存货就是企业“手头准备卖的东西”或“正在加工的东西”。例如:
制造业企业:原材料(如钢铁厂的铁矿石)、在产品(如汽车厂组装中的车身)、产成品(如已下线的电视机)。
零售企业:货架上的商品(如超市的食品、日用品)。
房地产企业:待售的商品房和土地储备(因持有目的是出售,属于存货而非固定资产)。
存货的特点可概括为三点:
有形性:存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资,与无形资产(如专利)明显不同。
流动性:存货会通过销售或耗用不断转化为现金,周转速度影响企业资金效率。例如,服装店积压的过季衣物流动性差,可能需降价处理。
时效性:存货可能因技术更新或市场需求变化贬值。如电子产品库存过久,会因新品上市而跌价。
存货包括哪些内容?分类与实例解析
,存货按经济内容和存放地点可分为以下类别:
(一)按经济内容分类
原材料:直接用于生产的物资,如家具厂的木材、纺织厂的棉纱。
在产品:尚未完工的半成品,如手机厂组装中的电路板。
产成品:已完成生产并验收入库的商品,如冰箱厂的成品冰箱。
周转材料:可重复使用但价值较低的工具,如包装箱、劳保用品。
(二)按存放地点分类
库存存货:已验收入库的物资,如仓库中的成品服装。
在途存货:已付款但尚未送达的货物,如运输中的原材料。
加工中存货:委托外单位加工的物资,如委托印染厂加工的布料。
案例说明:一家蛋糕店的面粉(原材料)、烘烤中的蛋糕胚(在产品)、待售的成品蛋糕(产成品)均属于存货。若该店从外地采购奶油(在途存货),也需纳入存货核算。
存货的计量与期末计价:初级会计考试重点
存货的初始计量以成本为基础,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合理支出。例如:
采购成本:购买价+运费+关税。
加工成本:直接人工(如工人工资)+分配的制造费用(如车间水电费)。
期末计价需遵循“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原则:
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至完工成本−销售费用−税费。
跌价准备:若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差额需计提跌价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举例:某服装厂库存100件衬衫,成本每件80元,但因款式过时预计售价仅60元,销售费用5元/件。可变现净值=60−5=55元/件,成本(80元)高于可变现净值(55元),需计提跌价准备(80−55)×100=2500元。